專訪巴黎華人 揭浪漫花都的種族歧視問題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一宗槍殺案,兩種迥然不同的講法,引起法國華人社群的極大迴響。其後,當地華人多次集會抗議,觸發連場騷亂,有人焚燒車輛,至少數十人被捕。這宗仍在調查的案件,何以會令一向溫和的當地華人透過如此激烈的行動宣洩不滿?《香港01》嘗試向當地華人進一步了解。

多次本來和平的集會示威演變成暴力衝突,除了多方勢力攙和,也反映了法國華人被歧視的問題。(路透社)

3月26日晚,56歲旅法華僑劉少堯於巴黎19 區的寓所內遭破門而入的警員開槍射殺,當時同在屋內的還有劉少堯的幾名子女。警方的說法是當晚兩男一女警員接到投訴上門調查,惟戶主拒絕開門,故破門而入;當時劉少堯正手持剪刀,並襲擊警員,警員在他再次施襲時才開槍制止。劉少堯因不幸被擊中胸部,傷重不治。

然而,死者女兒卻有另一個版本。她報稱當晚鄰居被噪音吵到後報警,警察到場後,家人見對方只穿着便衣,擔心可能是當地早前發生假警察入室搶劫的匪徒,於是拒絕開門。不久警員破門入屋,撞開了當時身在大門的父親,父親當時手執利剪準備宰魚,並非想要襲警,卻遭警察射殺。此外,家屬還質疑警方並未按照法國法律,規定警告兩次以上就開槍射殺父親。

由於雙方口供不一,案件已送交司法警署和全國警務總督察署審理,而涉事警察亦已停職候審。然而,正當等待真相之際,法國僑界連番舉行集會,期待法律結果還劉少堯一個公道。可惜,多次和平集會最終卻演變成警民衝突。

死者劉少堯的女兒(左下)向傳媒講述的版本與警方的有出入。(網上圖片)

當地報章《巴黎人報》(Le Parisien)事後報道,遊行背後有中國使館與黑幫等多股勢力參與攙和。據知,一個活躍於巴黎北部鄰近城市Aubervilliers 的華人黑幫組織參與了此前的集會,希望擴大地盤和在法國華人圈的影響力。消息更稱中共特工、親中共人士及叛逆青年也參與了集會。

無論是否有其他勢力參與,衝突也無法避免。首先,事件背後除揭示了當地華人長期遭到針對和忽視的事實,法國接二連三發生造成重大傷亡的致命恐襲事件,令整個社會瀰漫一種神經緊張的氛圍,加上反移民情緒高漲,前線警員面對非我族裔時較易擦槍走火。

巴黎19區的治安問題一直困擾着當地的華人,近年更多次觸發示威遊行。(網上圖片)

定居巴黎27 年的華僑Funny Li,現居第11 區,與事發的19 區相距不遠。她向《香港01》表示,劉少堯的死目前充滿疑團,有待調查結果的公布。不過她認為這次警方的做法完全不正確,她質疑:「為何三名警員都是便衣?為何警方在未有警告下強行破門而入,為的是處理一宗家庭糾紛?為何警員要直接開槍射擊死者胸部而非其他部位?三位警員是否可以在不使用槍械的情況下制服手持剪刀的死者?還有為何他們沒收其女兒的手機?限制她們留在房內不許她們外出?」她認為這些都是可疑的,似想隱藏某些事。

參與籌劃遊行的巴黎19 區副區長王立傑回應指,他不在乎中國使館及黑幫,只在乎真相。他解釋:「現在很多人都說,一群中國人在遊行。但我們是法國人,我們並沒有要求諸如法國外交部或警署負責人所說的優先安全保障,我們想要和其他法國人一樣的安全保障,僅此而已。」亦有華裔青年表示,雖然自己整個人生都在法國度過,但往往被他人標籤為「那個中國人」。

巴黎19 區副區長王立傑回應指,他不在乎中國使館及黑幫,只在乎真相。(網上圖片)

去年,移居當地十年的華僑張朝林,在巴黎北面郊區Aubervilliers 和兩名好友在街上遭三名北非裔青年扑頭搶劫,並以種族主義的語言大聲怒罵,重傷的他留醫數日後不治。該事件觸發當地華人經年累月的不滿,因為在這些以移民為主的貧困郊區,長期存在着一種偏見:華人比較軟弱,但比起其他移民族群來,卻異常地成功。

法國全國人權諮詢委員會指,法國亞裔給人印象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們被認為是勤奮的人,融入法國社會也融入得很好。另一方面,他們所遭受的種族歧視比較像反猶主義,他們在經濟上的成功引發嫉妒和明顯的憤恨。

之前提及的Aubervilliers,約有八萬居民,當中有3,000名華人。在去年首七個月內,警方就錄得105宗針對該市華裔居民的暴力搶劫案。這些有記錄的襲擊案可能只佔實際案件數量的一小部分,因為很多人覺得找警察也沒用。這些案件確實揭示了法國極不穩定的種族問題,比法國多數人口與其較大的穆斯林少數民族之間的問題複雜得多,後者融入主流社會的難度已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張朝林事件說到底只是冰山一角,多年來,華裔法國人的聚居地之一的巴黎10 區就不斷發生多宗針對亞裔的種族暴力襲擊,當地的華裔民眾也曾發起過類似抗議活動。

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也因無力改善失業和經濟問題,才被迫放棄連任。(網上圖片)

法國近年經濟持續低迷,不少當地人失業,生活較以往艱難。惟社會上卻出現愈來愈多的外來人口,他們容易被當地人視之為搶奪資源和福利的對象,對外來族群的隱性種族歧視也逐漸加深。或許正如法國司法界德高望重的Robert Badinter所說,法國並非人權的故鄉,只是《人權宣言》的發布地。在巴黎,一名黑人被警察截查的機會,比白人高五倍,而穆斯林更高達七倍。很多法國移民清楚知道,膚色和口音可以帶來不少問題,連擁有一個外國姓氏,也會使得求職機會大減,甚至租屋都有困難。

在推動公平和消除歧視上,法國中間偏左的執政社會黨是付出過努力的,比如在所有的富人區內都保留一定比例的社會福利住房。在人口調查等很多方面,政府禁止在膚色和種族上設問題。現在政府的目標是,取消法律條文中的「人種」一詞。說到底,法國現時670 萬外來人口,是繼美國、俄羅斯、德國、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後,全球第六大移民目的地國家,然而種族文化差異造成的社會裂痕尤深,政府是否有力改善社會平等狀況,修補種族裂痕將影響法國會否持續向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