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5大看點 多黨混戰充滿變數
馬來西亞政局持續紛亂,三年內換了三位首相;國會議員一再跳槽,政治聯盟結了又散,令來屆大選充滿各種變數。
馬來西亞首相伊斯梅爾(Ismail Sabri Yaakob)10月10日宣布解散國會,準備舉行第15屆全國大選,意味着以巫統主席阿末扎希(Ahmad Zahid Hamidi)為首的「官司派」取得第一步勝利。
▼馬來西亞大選11月19日舉行▼
2018年大選在野陣營希望聯盟(希盟,PH)大勝,馬國出現獨立以來的第一次「變天」。國民陣線(國陣,BN)首次失去政權後,馬國政局持續紛亂,三年內換了三位首相;國會議員一再跳槽,政治聯盟結了又散,令來屆大選充滿各種變數,其中,有五大看點:
1.巫統分裂馬來票分散?
巫統已分裂成官司派和官職派,支持黨主席阿末扎希的官司派,如願迫使也是巫統副主席的伊斯梅爾在今年解散國會,佔得上風。
接下來阿末扎希會否通過他身為黨主席所掌握的大選候選人委任權,進一步打壓官職派領袖,包括伊斯梅爾、衛生部長科學部長凱里(Khairy Jamaluddin)、國防部高級部長希山慕丁(Hishammuddin Hussein)等,直接影響巫統能否在大選時團結一致。
如果巫統的分裂擴大及深化,支持者也會跟着分化,這對可能受到土著團結黨和伊斯蘭黨聯手攻擊的巫統選情不利。根據過去幾屆大選的結果,巫統以外的馬來政黨如果表現不俗或打敗巫統,多半是馬來票分散所致。
不過,如果在野陣營也不團結,同樣會被馬來票分散影響。 2018年大選後的幾場補選和州選數據顯示,如果在野各黨團結,避免多角戰,他們在一些選區的得票總和是超過國陣及巫統的。
來屆大選,巫統會意識到這點而拋開分歧,槍口一致對外?還是各派係為了鞏固本身勢力或打擊對手而出現「扯後腿」情況?
2.納吉布入獄影響猶在?
前首相納吉布(Najib Razak)因貪腐案坐牢,來臨大選無法參選,捍衛他的彭亨州北根區國會議席,但彭亨是納吉布的政治堡壘,他在北根老樹盤根,地方實力雄厚,即使納吉布受困鐵窗,不表示人走茶涼。
一般相信,巫統會派一名代理人代表納吉布在北根國會選區上陣,盛傳最可能的人選是納吉布的長子莫哈末尼查(Mohamad Nizar Najib),他是巫統北根區青年團團長。由兒子或親信代表納吉布上陣的好處是,如果國陣和巫統大勝,並且為納吉布爭取到特赦,這個人就可以辭職,製造補選,讓納吉布重返國會,甚至是再當首相。
因此,來屆大選彭亨州整體的選情,以及代表納吉布上陣的候選人能否大勝,都可以看出納吉布坐牢會否真的影響巫統的支持率。國陣和巫統要繼續贏得彭亨州政權不難,關鍵是贏多少。如果得票不多或多數票差距不大,說明一馬案和貪腐課題依舊衝擊著納吉布和巫統。
3.在野陣營如何迎戰?
2020年喜來登事件導致希盟政府倒台後,前首相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和希盟主要領袖,特別是人民公正黨主席安華(Anwar Ibrahim)的聲望,可說是一天不如一天。
馬哈蒂爾和安華這對政治宿敵,在反目20年後再次合作,儘管贏得勝利,但最後還是因為同一個問題:馬哈蒂爾究竟要不要交棒給安華,導致合作破裂。在來屆大選,即使在野陣營能再次整合,穩定性也將備受質疑,選民的信心早已大打折扣。
希盟執政22個月可說是毫無政績,讓支持者失望不已。這可能促使游離選民不願再給希盟機會,希盟的傳統支持者也可能因灰心而棄票。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來屆大選希盟不可能再入主中央。
如今各方關注的是,在野陣營會否合作,或以怎樣的形式合作對抗國陣。另外,在野陣營的首相人選會是誰?除了馬哈蒂爾和安華,還有其他人選嗎?
按目前形勢,國陣、希盟和國民聯盟(國盟,PN)三足鼎立。一般認為,沒有任何政黨或聯盟能單獨贏得過半議席執政,因此很可能會在選後再尋求合作或結盟,以組織政府。換言之,大選開票夜當晚可能出現懸峙議會的局面,無法馬上組織新政府。
4.經濟水災引發民怨?
首相伊斯梅爾今年6月遭「官司派」施壓,催促提早舉行大選時,曾以物價高漲為由,表明在通脹受抑制之前不宜大選。在星期一解散國會前,伊斯梅爾政府提呈了馬國歷來最龐大的財政預算案,總值3,723億令吉(約6,412億港元)。
這一份被視為伊斯梅爾政府競選宣言的財案,惠及各階級群體,尤其瞄準中低收入者,說明伊斯梅爾擔心近期大選,民眾會因高通脹壓力而不滿國陣。伊斯梅爾在推出財案,大派「糖果」後才宣布舉行大選,能否讓選民「感覺良好」,進而支持國陣,有待觀察。
此外,巫統不顧年底可能發生大水災,堅持要在今年內舉行大選可能引發民怨。
國陣,特別是巫統,在競選期間如何安撫選民,尤其是水災高風險區,如馬國半島東海岸的吉蘭丹、登嘉樓和彭亨州、西海岸的雪蘭莪州、吉隆坡,以及南馬的柔佛州選民的情緒,會是這次大選的焦點之一。
5.投票率左右選情?
2018年大選的投票率是82.32%,有超過1200萬選民投票,其中包括很多特地從海外回國投票的人。
馬國選民能在上一屆大選掀起「全民政治海嘯」,推翻執政60多年的國陣,高投票率及大量馬來選民投反對票是主要因素。當時選民對馬哈蒂爾領軍的希盟寄予厚望,踴躍投票支持。然而,希盟上台後,人民的日子並沒有如預期般改善;這幾年「政治青蛙」令政局動盪,選民以為尋求改變的一票,能給馬國帶來新氣象,結果卻是出現更多政治亂象。
巫統敗選後,不斷鼓吹馬來人大團結、指責華人為主的民主行動黨在主導希盟政府等,引起馬來人焦慮,讓這些人,尤其是過去一直支持國陣的人,開始懷念國陣和巫統。
非馬來選民,特別是華族選民,普遍上對希盟大失所望,對政治意興闌珊。很多華族選民在猶豫,來屆大選應否再給希盟一次機會;不少選民已萌生放棄的念頭,不打算投票。
根據歷屆大選的經驗,若投票率偏低,對原本的執政陣營有利。馬國2018年大選前,國陣一直是執政聯盟。如果參考2020年喜來登事件後的幾場州選,來屆大選投票率可能介於60%到70%。
2020年底的沙巴州選投票率是66.61%,去年砂拉越州選為60.67%、馬六甲州選65.85%,今年3月的柔佛州選僅54.92%,是這幾場選舉中最低的。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