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以實驗引證量子無限潛力 3名科學家共同獲物理學獎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出爐,分別由法國物理學家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物理學家克勞澤(John Clauser)及奧地利物理學家塞林格(Anton Zeilinger)獲得,以表揚3人在量子物理學上的成就。
量子物理學是今天科學家們熱衷的領域,這帶領着人類走向截然不同的物理世界。包括量子電腦、量子網絡,這些都是人類跳往又一個科學「奇異點」的關鍵。但要應用量子,就必需要研發一套實驗,解釋量子力學,這3名科學家先後製作實驗,讓這一切變得可能。
量子力學的一個基礎,是「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又譯量子糾纏),這是古典力學中所沒有的。兩個相關連的量子會產生糾纏,甚至出現只要測量其中一個量子的形態,就能斷定另一顆量子的形態是甚麼,甚至結果。(編按:「量子糾纏」一詞近年曾出現在部分廣東歌歌詞,包括組合MC $oHo & KidNey的《跌嘢唔好搵》)
這需要一套算式說明,與一個實驗。
在1960年代,英國科學家貝爾(John Stewart Bell)發明了一套算式,解釋量子的神奇現象,這套算式今天稱為貝爾不等式。美國物理學家克勞澤在貝爾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實驗,利用光子糾纏成功證明可違反貝爾不等式。然而實驗存在漏洞,法國物理學家阿斯佩在克勞澤的基礎所完善了整個實驗機制。
而奧地利物理學家塞林格,利用着這個實驗,成功引證量子纏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量子是可以隔空傳送(Quantum teleportation),這傳送並非「隔空移動」,而是利用一個量子,在可預測的情況下影響另一個遠處的量子,這為設計應用量子力學的科技舖平了道路。
甚麼是量子纏結?
量子纏結是一種量子力學中的現象,當幾個粒子互相作用後,各個粒子的特性被結合爲這幾個粒子的整體性質。當一個粒子正在上旋,另一個必然正在下旋,一般情況下會疊加在一起,只有觀察者去觀察的時候,才會發現到底是在上旋還是下旋。
因爲兩個粒子互相糾纏互相聯繫,所以只觀測其中一個的自旋情況,就可以馬上得知另一個的情況。這種糾纏的情況是和空間無關,即使是兩個相互作用的電子分隔非常遠,仍會是一個在上旋,另一個必然下旋。
一個更具體的例子,就是一隊兩人樂隊,一個唱歌一個跳舞。但這兩人都會唱歌和跳舞,觀眾在看演出前,不會知道誰在唱誰在跳舞,只會在演出時,才會看見誰唱歌誰跳舞(這就如薛丁格的貓)。然而,在演出前如果得悉其中一個練習時在唱歌的時候,不論這兩人分隔多遠,也會知道另一人必然是在練習跳舞。
有關今年諾貝爾獎的更多文章:
以下為各獎項結果公布的時間表:
- 化學獎 – 香港時間10月5日下午5時45分
- 文學獎 – 香港時間10月6日晚上7時
- 和平獎 – 香港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
- 經濟學獎 – 香港時間10月10日下午5時45分
2022年諾貝爾獎的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 (約708萬港元)。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是得獎者是美籍日裔學者真鍋淑郎,德國學者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及意大利學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以表揚他們成功發現並為人類解釋「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讓人類能進一步認識小至原子、大至星球、包括天文與氣候變化的物理世界。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彭羅斯(Roger Penrose)、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及吉茲(Andrea Ghez)獲得,以表揚他們在宇宙研究黑洞,成功解釋黑洞正控制銀河系中心恆星的軌道,建構今天人類已知的宇宙世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