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逝世|經濟改革卻導致解體 為拯救蘇聯的始料不及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又譯戈巴卓夫)8月30日逝世,他是前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也是20世紀為全球帶來最大變動的重大人物,他結束冷戰,促成東西方大和解。他希望以改革拯救蘇聯,卻意外地把局勢拖向混亂,最終導致蘇聯瓦解。

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3月當選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領導人。他所面對的是社會與經濟矛盾正不斷增加的狀況,蘇聯經濟陷入停滯,生活水準與西方差距愈來愈大。戈爾巴喬夫決心推行經濟改革,提出「Perestroika」,這在俄語中是重建的意思,希望改變蘇聯陷入的僵局。

圖為1991年1月,戈爾巴喬夫在會上要求阻止立陶宛的獨立,但波羅的海三國的離去已成定局。(AP)

可是,他的改革受到自己黨員的阻礙:在消費品和服務領域,戈爾巴喬夫允許個人開辦小型企業,開始了私營化,但當地的官僚卻拒絕給予企業營業執照。戈爾巴喬夫解雇一些試圖拖慢改革進程的官員和政治局成員,但於事無補。

戈爾巴喬夫決定借用人民代表大會,1988年6月,他在一次特別黨會議上,表明他的新的民選會議想法。他希望政府對新機構而不是黨負責,從而減少黨干預政府的日常事務,並將其限制在戰略角色。

但戈爾巴喬夫沒有想到,他的決定讓其自上而下的改革變成了自下而上的革命。1989年1月到3月的人民議會大選期間,蘇聯公民突然發現自己可以隨意辯論、辱罵和批評黨和政府,社會的殘破不堪與導致狀況的官員們成為了批判對象。許多獨立人士及不同政見的人士當選,包括「蘇聯氫彈之父」力促民主改革的沙哈諾夫(Andrei Sakharov)。

旋風吹向了東歐及波羅的海國家,波羅的海共和國新當選的代表在群眾運動的支持下,開始呼籲經濟自治和政治獨立;波蘭的舊團結工會在6月重新合法化並在選舉取得勝利,發起了同樣的呼籲。

圖為1990年1月,戈爾巴喬夫訪問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AP)

這是戈爾巴喬夫意料之外的,他原想着共產黨的改革派會成為改革的得益者,但民族主義的泛起,讓蘇聯當年入侵東歐國家的傷疤被揭露,蘇共在東歐國家被視為叛徒。在第一波選舉浪潮中,蘇聯共產黨在東歐的表現極其糟糕。東歐共產主義體系在1989年的半年內迅速瓦解,先是波蘭、匈牙利、東德和捷克,還未到年底波蘭以外的所有東歐國家領導人均被趕下台。

波羅的海國家的獨立壓倒了最後一根稻草,連同其餘12個加盟國先後獨立,包括1991年12月,烏克蘭以壓倒性多數投票決定離開蘇聯。

回到經濟改革上,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也被視為是失敗的,通貨膨脹加速,窘迫的經濟狀況瞬速湧現,使蘇聯經濟最終走向了崩潰,這也成為了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