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農問題專家:中美新冷戰早已開始 政府2003年起已有準備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步入21世紀,中國經濟實現了近十年的高速度發展,美國各方面也出現了一定提升,而此時雙方圍繞着經濟、政治、高科技等方面展開競爭,是新世紀世界關係變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簡介:溫鐵軍,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管理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建學院執行院長。
在著名學者溫鐵軍教授看來,新冷戰早已開始,而中國高層從03年起就有準備。新冷戰是相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軍事對峙冷戰而言的,中美雙方就採取了加強自身經濟體量以應對競爭對手的方法。
在這場悄無聲息的戰爭中,中國不斷增加着自身與世界各國的聯繫。
新冷戰的興起,交鋒矛盾的改變
上世紀九十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結束了長達五十年的冷戰。伴隨着這一格局的結束是新冷戰的到來。曾經在蘇聯和美國對立的階段,受意識形態的對立形成了兩個世界、兩個經濟體系。
在當時的世界中,這兩個體系之間沒有一絲一毫的聯繫。沒有了意識形態的嚴峻對立,資本在世界上有了更大的流通空間。世界格局的改變讓西方國家開始了產業資本的轉移,這對於當時以美元為中心構建的金融體系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從1988年,美國放棄了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以後,當時世界上各國之間的資本流通開始日益頻繁。圍繞着金融資本的競爭以及全球化流動,讓世界各國之間的矛盾開始轉移。
尤其是在中國的產業資本開始崛起以後,長時間保持的發展高速度讓美國不禁感嘆。為此,美國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式對中國施加阻織與制裁。也正是這一矛盾的出現,意味着新冷戰的開始。
中美兩國之間圍繞着金融資本的政治衝突以及經濟競爭成為了現實,這超越了熱戰,成為21世紀的新一次鬥爭。不僅如此,新冷戰的開始是圍繞中美兩國的,但就鬥爭的影響方面來說,又是涉及到了世界國家構成要素中的各個方面。
因為鬥爭的矛盾涉及到了經濟體量、意識形態。而中國在認清楚情況以後,從2003年就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了準備。
金融流向的改變,增加進一步體量
首先是改變金融資本的流向,增加自身的經濟體量。在資本流通的過程當中,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當之無愧的人口紅利。為此,當時形成的"資本無國界狀態"吸引了很多西方的資本家到中國投資開發。
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之下,中國藉助於降低外匯管制和憑藉低廉的勞動力,迅速搶佔了製造業的下游市場。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外界的資本流入到了中國,而同時,中國原本的製造業也開始出現發展的態勢,並憑藉着對於技術的追求、迅速掌控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製造業大國地位。
通過外匯管制吸引進更多的資本流通,是對於經濟的一次全新改革與跳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打破兩個極端的情況成為中國必須面臨的問題。於是,僅僅處於製造業低端下游遠不足以更好地提升發展質量。
此外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讓原本改變流向的世界金融卻出現了流量的縮減。應進一步擴大中國在世界吸納資金流量的要求,中國開始從原本的外貿發展模式逐漸轉向為內需增長模式。
這一要求下,中國開始實現經濟中佔據據利潤較多的科技等領域的迅速發展。可以說,如今的中國在貿易、科技和資本三個重點維度上不斷進行主攻作業。中國在逐漸降低對世界依存度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對於世界資本的吸引力。
據世界知名報刊對如今中國的評價,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以及世界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國和來源國,中國如今的經濟實現了長達十年的高速增長,被稱為是一個奇蹟。
從21世紀第一個十年開始,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從0.4上升到了1.2。不僅是在經濟體量上應對好新冷戰,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鄉村地區的發展可謂是重中之重。
三、現代化中國,鄉村振興是關鍵一環
根據國家統計局前十年的統計資料,2006年底,我國大陸的農村人口在7.37億左右,農村佔國土面積40%以上,這意味着在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國里,農村的發展與這個國家能否做好應對新冷戰,有着直接的聯繫。
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冷戰的問題,中國提出了新三農問題,主要針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進行積極改造與發展。在這樣的方式下,通過與新農村的發展為城市提供更好的物資供應。
除此以外,藉助於農業的高速發展和科技的革新,也為現代化做好關鍵性的準備。在十九大大的發展報告當中,中國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推進農村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是積極應對新冷戰情況下來自外國的傾銷戰略和反傾銷。
並且農業的現代化是進一步提高外貿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關鍵要素。現如今,國家強調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中國在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將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鋪開到村級單位,是中國這個農村面積佔據國土面積90%以上的農業大國做出的積極應對措施。
可以說,在新冷戰的局勢之下,金融資本之間的競爭不僅對於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一次考驗,對於農村的衝擊更是前所未有。
此刻的金融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科技投入農業生產中的助推劑,大量資本的投入對於農村科技化的發展有着強大的推動作用。在金融資本的競爭當中,對鄉村經濟基礎的要求顯得更為重要。
試想,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之下,中國與外國在農業要素的投入上成本略高一些,則意味着在外貿上的優勢削減一分。因此在新冷戰的推動下,建設現代化的中國強烈要求對於鄉村進行積極振興。
四、文明與意識的衝突,文化強內在
而作為新冷戰的又一次對立面,文化的競爭更顯得非常重要。強化中國文化的內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出並踐行的一次重要使命。意識形態的對立與文化的衝突,是在冷戰時期被多次提及的。
美蘇之間因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強烈對立,從而引發了冷戰。而在新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對立雖然被淡化,但是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以文明衝突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內容,在這一個階段里再次被提及。
尤其是作為西方文明的發展過程當中,東方悠久歷史文化的復甦成為兩者之間既不能對話、又不能交流的關鍵要點。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的積極擁護者,強調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領導方針結合中國具體實情作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發展決定。
中國自然有着自己發展的獨特文化,不以意識形態的對立,作為根本出發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是不斷強化精神內核的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藉助與發展自身的文化特色,以抵抗來自西方的顏色革命、和平演變等文明的衝突。
在新冷戰時起始,圍繞着金融資本的政治文明衝突,更為直接體現的是在政治文明上的尖銳對立。而作為追求和平、無懼威脅的中國,應對的方法更是非常巧妙。通過積極聯合各國之間的關係,持續推進命運共同體以應對新冷戰的威脅。
五、在聯繫上的加強,命運共同體持續推進
中國向來致力於維護好和他國之間的聯繫,在2012年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加強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聯繫。這種聯繫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聯繫,同時在文明的交流也不斷促進。
如今中國的春節、儒家等各種文化是中國文化推進共同的表現,同時將金融資本時代下的新冷戰所帶來的政治衝突,通過與其他國家的相互合力將其降至最低。在命運上的加強聯繫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持續推進彼此之間的聯繫,是對於金融資本的一輪削弱和掌控。
相較於冷戰時殘酷而又真實的武裝衝突,新冷戰時,無形的硝煙對於各國之間的聯繫的堅固性提出了更大的考驗。而中國則是積極地加固着各國之間的聯繫,共同應對來自資本金融時代的新冷戰衝擊。
我們面對這樣一種嚴峻挑戰,這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挑戰,需要靠我們每個人提升認識,自我反思,調整行為,才有可能應對危機並且化危為機,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