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百科】盛極一時 雄霸歐亞非三大洲 奧斯曼帝國的沒落
土耳其的前身為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奧斯曼帝國為突厥人所建立的封建軍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Osman I),於13世紀崛起,17世紀末達到全盛時期,雄霸歐亞非三大洲,其後因現代化改革成效不彰,於一戰後被歐洲列強瓜分而徹底衰亡。要了解土耳其的前世今生,就不可繞過奧斯曼的興衰史。
奧斯曼人起源於中亞「呼羅珊」(Khorasan)地區一個突厥遊牧部落,在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下歸信伊斯蘭教。13世紀時,他們為了躲避蒙古人西征大軍鐵蹄的蹂躪,從中亞遷徙到黑海南岸的小亞細亞定居。最初他們勢孤力弱,後來在戰役中幫助突厥塞爾柱人後獲其封賜一塊與毗鄰拜占廷帝國的領地,及後逐漸發跡。
▌ 「聖戰」思想為導 征服周邊地區
大約在13世紀80年代,首領奧斯曼與伊斯蘭教蘇菲派長老的女兒馬勒哈通婚之後,開始帶領奧斯曼人大規模征服周邊地區。奧斯曼將鬆散的突厥部落成員訓練成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以伊斯蘭教古老的「聖戰」思想作為精神力量,組織及壯大奧斯曼人。
1299年,奧斯曼宣布成立奧斯曼國,自封第一任「蘇丹」。1301年,奧斯曼親自率領大軍擊敗拜占廷帝國的軍隊,侵佔了小亞細亞大部分領地,包括最富庶的卑斯尼平原。奧斯曼一世於1326年去世,其時奧斯曼的版圖已擴張至地中海東部及巴爾幹地區。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終於消滅早已衰敗的拜占庭帝國,並遷都於君士坦丁堡,將之更名為伊斯坦堡。
4月16日土耳其舉行修憲公投,通過後勢令總統權力大增,按此看更多: 【土耳其修憲專頁】
▌ 勢力遍歐亞非三大洲
在1512年至1520年,蘇丹塞利姆一世更獲阿拔斯王朝最後一任哈里發交出哈里發名號,殿定奧斯曼於伊斯蘭世界的最高地位。接下來,奧斯曼帝國進入漫長的征服擴張期,極盛時期的勢力範圍覆蓋歐亞非三大洲,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及斯洛文尼亞,南及蘇丹及也門。直至1683年,奧斯曼在維也納之戰敗給波蘭率領的軍隊,成為奧斯曼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 此消彼長 16世紀落後歐洲列強
奧斯曼曾經因伊斯蘭教思想及精神而壯大,後來更以伊斯蘭作為國教,整個國家的基礎深受伊斯蘭教影響,例如15世紀的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曾明確規定所有司法和宗教官員都隸屬於「穆夫提」,即宗教大法官管理。16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的管治能力逐漸衰微。一方面,14至17世紀期間,歐洲因文藝復興而得到翻天覆地的驚人進步,改變了奧斯曼帝國與歐洲列強的強弱對比。同時,奧斯曼面對民族反抗、軍事制度崩潰、地方貴族離心、官吏貪污等等問題,加上對外戰爭不斷,在在削弱帝國的力量。
面對歐洲的崛起及威脅,奧斯曼早有西化的意識,這至少可由1703年成為蘇丹的艾哈邁德三世計起,但在往後的300年,奧斯曼未能透過現代化及世俗化重振國力。
▌ 國父凱末爾行西化 成世俗國家
到了18世紀,歐洲列強在亞洲非洲展開殖民地爭奪戰,奧斯曼帝國亦成為角逐場。為了重振國力,奧斯曼多位蘇丹曾嘗試向歐洲學習,實行現代化改革,惟成效不彰。奧斯曼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給協約國,大片領地遭列強瓜分。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領導下,奧斯曼帝國改造成世俗民族國家,即現今的土耳其。
延伸閱讀:同夢不同路 埃爾多安與凱末爾 土耳其歷史的異卵雙生兒
▌ 奧斯曼主義思潮不滅 重構帝國
在18世紀在歐洲蔚然成風的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奧斯曼需壓抑少數民族主張獨立的傾向,政治家力圖創建「奧斯曼主義」去統合帝國內各個民族,建立奧斯曼帝國的身分認同,惟成效甚微。這些思潮至今仍然影響土耳其的發展,土耳其第一任總統凱末爾奉行的是徹底的世俗主義,目前埃爾多安則較接近以伊斯蘭治國,以新的奧斯曼主義去重構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