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將成為戰後第二位舉行國葬的平民 日本國葬是什麼|新聞教室
日本政府宣布,將預定9月27日在日本武道館為前首相安倍晉三舉行國葬。國葬是國家儀式的一種,代表國家對逝者的高度尊崇。日本國葬自明治時代確立,但在戰後數量大幅減少。非皇室成員舉行國葬的至今僅前首相吉田茂一位,安倍將會是第二位。
日本的國葬
日本古來天皇駕崩時,均會舉行大喪,但正式的國葬自明治時代才確立,把大喪納入國葬之列。根據當年的國葬令,除了天皇、皇太后、皇后等王室成員外,在國家建立豐功偉業者,在天皇特旨下都可享有國葬禮遇。因此在戰前,日本首相、左大臣(類似丞相)、元帥等逝世後都會舉行國葬,例如伊藤博文、東郷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等。
但在戰後,由於舊日本國憲法失效,相關的國葬令亦遭取消。在皇室典範的規定下,僅餘天皇駕崩才能舉行大喪。因此在昭和天皇1989年駕崩後,日本舉行大喪,亦即國葬。
除天皇外的兩次國葬
不過除了昭和天皇外,戰後日本亦舉行了兩次的國葬。第一次是昭和天皇的母親,貞明皇后。貞明皇后在1951年逝世,皇室決定舉行大喪。雖然名義上並不稱為國葬,但規模與儀式已等同國葬。
第二次的國葬在1967年舉行,前首相吉田茂逝世後,舉行國葬。吉田茂領導日本走出戰後困境,確立發展方向,為日後日本創造戰後經濟奇蹟奠下基礎。而他即使退任首相後,仍影響着日本政界發展,因此在死後,獲得了國葬的禮遇。
次國葬儀式
1975年前首相佐藤榮作逝世,日本為其舉行國民葬的儀式。與全由國家負責的國葬不同,國民葬僅由國家支付一部分葬費,再由政府及政黨等團體支付餘下費用。而這亦是日本戰後唯一一次的國民葬。
此後,歷任首相逝世後舉行的均是以「合同葬」的形式舉行。所謂合同葬同樣是次於國葬的儀式,由內閣、國會或所屬黨派,遺族等共同舉行,費用不牽涉國家公帑,這亦成為了歷任首相逝世時普遍舉行的葬禮儀式。除部分例外,如因洛克希德事件被捕而退黨的前首相田中角榮。
安倍晉三的國葬
因此國葬舉行或否,除了是國家對其肯定的功勞以外,還有是國家是否需要出資的分別。2020年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逝世,受新冠疫情影響葬禮儀式縮少,但仍被指需花費1.9億日圓(約1300萬港元),當中涉及巨額納稅人金錢,引起議論。
日本政府決定為安倍舉行國葬,意味日本政府需花大量金錢,有反對者認為安倍任內發生多次爭議事件,包括森友校園、賞櫻會等的醜聞,不值得安排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