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Tariff)是引進出口商品經過一國關境時,由政府所設定的海關向其引進出口商品所徵收的稅收。按徵稅物件分為進口關稅、出口關稅。即以進口和出口兩個流向的貨物為標準對關稅進行分類。進口稅是進口國家的海關在外國商品輸入時,對本國進口商所徵收的正常關稅(Normal Duties)。出口稅是對本國出口的貨物在運出國境時徵收的一種關稅。徵收出口關稅會增加出口貨物的成本,不利於本國貨物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政府對進出口商品都可徵收關稅,但進口關稅最為重要,是主要的貿易措施。
進口關稅會影響出口國的利益,因此,它成為國際間經濟鬥爭與合作的一種手段,很多國際間的貿易互惠協定都以相互減讓進口關稅或給以優惠關稅為主要內容。因為,使用過高的進口關稅,會對進口貨物形成壁壘,阻礙國際貿易的發展。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就是為了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為目的而簽訂的一個多邊貿易協定,它倡導國際貿易自由化,逐步取消各種貿易壁壘,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措施就是通過締約方之間的相互協商、談判,降低各國的進口關稅水平,對締約方的關稅加以約束,不得任意提高。由於關稅是通過市場機制調節進出口流量的,在目前階段還允許以進口關稅作為各國保護本國經濟的唯一合法手段。但通過幾個回合的關稅減讓談判,各國的關稅水平大大降低。
為解決芬太尼輸入問題,特朗普威脅上任後對墨西哥和加拿大輸美商品徵收25%關稅。(Truth Social) 如今,美國新一屆政府即將上台,候任總統本人也以「難以預測」著稱,施政不確定性引發廣泛擔憂。但對於所有心存憂慮的人來說,未來至少有一件事是板上釘釘的,那就是這位總統一旦上任,必將再次揮舞「關稅大棒」。
回顧如今的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的有關關稅的舉措,可以發現,「特朗普1.0」的對華加徵關稅主要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2017年至2018年初,向美國進口的部分商品加徵關稅,例如鋼鐵、鋁、洗衣機等,不分國家,但中國是主要進口來源國。第二階段,2018年至2019年,針對中國單獨加徵四輪關稅,引發中美貿易摩擦。第三階段,2020年初,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暫停對新一輪商品加徵關稅,對部分商品加徵關稅稅率減半。
時間進入到2024年,美國大選選前,當地時間10月15日,特朗普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對我而言,字典裏最美麗的詞是『關稅』。」特朗普稱,如果自己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美國將會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20%的關稅,對所有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60%的關稅,對那些不再使用美元的國家徵收其他關稅。
圖為2025年1月7日,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舉行記者會。(Reuters) 美國大選後,當地時間12月8日,特朗普在接受全國廣播公司(NBC)《與媒體見面》節目採訪時,重申了這一立場:「我是關稅的信奉者,我認為『關稅』是最美麗的單詞,它是如此美妙,會讓我們變得富有。」
對這位擔任過美國總統、目前又是候任美國總統的人來說,對關稅的熱愛與奉行,是他少有的「言行一致」之處,在二次入主白宮後,關稅也有望繼續成為他在多領域的政策武器。
為何關稅如此受到特朗普青睞?他偏愛使用關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行動效率方面,美國總統擁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可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加徵關稅,無需國會批准。這使得貿易政策的實施相對容易,且迅速。從本次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內閣成員任命情況觀察,其構成顯著地傾向於非建制派,這一選擇不僅反映了特朗普總統對於傳統政治體系的某種程度的疏離,也預示着其政策方向的進一步調整與強化。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貿易代表格里爾、財政部長貝森特均旗幟鮮明地支持加徵關稅,關稅政策落地可能性較大,速度可能略超市場預期。
第二,在合法合規方面,關稅政策的施行僅需要行政法令,因此特朗普將會優先執行關稅政策。有三項法律將使總統特朗普部分地實現他的高關稅目標,而不用「退出」世貿組織,這三項法律可能被描述為有限的法律。這些法律分別是1962年《貿易擴充套件法》第232(b)條和《1974年貿易法》第122和301條。不過,若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取消貿易最惠國地位,則需要國會批准。這些法律依據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實施關稅政策的法律框架,使其能夠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施加貿易壓力。
圖為2024年12月16日,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舉行記者會,獲提名出任商務部長的華爾街金融家、債券交易公司建達公司(Cantor Fitzgerald)行政總裁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出席。(Reuters) 第三,在政府財政方面,關稅可以直接增加政府收入。關稅是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通過對外來商品徵收關稅,政府可以增加財政收入,用於公共支出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歷史上,關稅曾是美國政府的主要收入之一,這一點在經濟學教科書和歷史資料中被廣泛記錄。
第四,在宏觀經濟層面,關稅也頗具影響力。一方面,通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可以激勵企業在國內生產商品,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特朗普第一任期時期的關稅政策導致製造業項目迴流速度加快,主要因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超過3000種、超過30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該時期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增速、製造業就業人數等顯著提高。另一方面,從理論上講,出台關稅政策可以削減對外國商品的依賴,從而使得美國的淨出口擴張,減少貿易逆差;保護國家貿易平衡,同時還會帶來美國GDP的增長。
第五,在產業層面,推動產業調整。一方面,通過實施關稅政策促進製造業迴流。居民更多購買本地產品將刺激美國製造業的擴張,創造更多的美國製造業就業崗位,這個效應在短期和長期都會存在。另一方面,關稅可以保護本國產業減少受到外國競爭的影響,尤其是對於那些新興或關鍵產業來說,關稅提供了一個緩衝期,幫助它們成長和發展。
2025年1月8日,在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左)聲稱「不排除採取軍事行動奪取格陵蘭」後,並提出有可能為此向丹麥大增關稅,法國外交部長巴羅(右)警告他不要威脅歐盟主權邊界。(Reuters) 第六,在安全層面,關稅也可被「武器化」。一方面,西方國家可以通過採取關稅等措施在「友好國家」構建供應鏈,從而推動與中國的關係進行「去風險」。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下,關稅可以用於護衛國家安全。例如對關鍵原材料或技術產品徵收出口關稅,以確保國內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第七,關稅也可以作為一種國際貿易談判的籌碼。通過提高關稅來迫使貿易伙伴降低對本國商品的關稅壁壘、實現更均衡的貿易條件或其他目的。例如,據美聯社當地時間2024年11月25日報道,特朗普在Truth Social發表帖子威脅稱,他上任後將對所有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入美國的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並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額外的10%關稅,以打擊非法移民和毒品。揮舞「關稅大棒」,其實更多是另有他圖。
安邦智庫(ANBOUND)指出過一個未來趨勢的重大變化:隨着空間碎裂,國際社會的多邊協議,不但空洞化,而且基本無用,成為跨國官僚主義建制派精英的演戲舞台,真正會在未來發揮巨大作用的是雙邊政治交易!今後的各國外交,其實看的主要就是這種政治交易。這意味着一大堆的原則立場都被放棄,或者是在放棄的邊緣,真正看的就是籌碼的交換,看的是生意經。所以,外交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的作用相當於公關秘書,安排一些日程而已,真正的「外交」看的是政治家。特朗普就正在這樣做,這是他格外重視關稅的主要原因,他需要交易的工具和籌碼!
最終分析結論:
關稅會影響相關進出口國的利益,因此它成為國際間經濟鬥爭與合作的一種手段。如今,美國新一屆政府即將上台,候任總統特朗普必將再次揮舞「關稅大棒」。為何關稅如此受到特朗普青睞?其偏愛使用關稅主要是其在行動效率、合法合規、政府財政、宏觀經濟、產業、安全、談判籌碼等七大方面都具有優勢。在二次入主白宮後,關稅也有望繼續成為他在多領域的政策武器。
本文原載於2025年1月1日的安邦智庫每日金融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