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大選】「歐洲門戶」鹿特丹 何以成為反全球化溫床?
鹿特丹(Rotterdam)曾是全球最大港口,既是歐洲大陸通往北海(North Sea)的一大港口,受惠於全球化,荷蘭人以貿易累積財富,不過在這場大選中,鹿特丹卻成了反全球化、反移民情緒的溫床。
鹿特丹素來以「歐洲門戶」見稱,馬仕河(River Maas or Meuse)貫穿這個港口城市的心臟,也是流經五國的萊茵河通往北海的出口。河流長年令荷蘭人飽受洪災之苦,同時也成就了她繁榮的命運。鹿特丹每日迎來世界各地的貨船,讓千百種貨品進出歐洲大陸。鹿特丹向對於他們的工人階級傳統感到自豪,他們甚至有句口頭襌:「別廢話,請做事。」(Niet lullen, maar poetsen),揶揄光說不做的政客,憑着汗水賺來優質生活,這是鹿特丹人的認知,不過這種情況似乎有所改變。
英國脫歐後,荷蘭勢成歐洲右傾風向標,請按此看更多: 【荷蘭大選專頁】
《Why the Dutch are Different》作者Ben Coate有很多在鹿特丹碼頭工作的朋友,如起重機司機等都是極右自由黨懷爾特斯(Geert Wilders)的忠實支持者。從事貿易的一群,何以會支持反全球化、主張脫離歐盟的懷爾特斯呢?他解釋,碼頭工人都認為自動化將取代他們的工作,物流及貨物起卸工作都由機械人或無人車代勞,新加坡及上海已逐步取鹿特丹成為全球最大港口。「當人們經濟上受壓,他們對未來感到憂慮,你(政客)就能利用這種恐慌。」
鹿特丹自17世紀以來,開放門戶可謂金科玉律,通過這裏,荷蘭商人把世界各地的貨物轉賣給歐洲人,賺取財富。二戰後重建計劃「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更是鹿特丹港口增長最快的時候,重建德國的物料都經此運送。戰後歐洲煤礦共同體(歐盟前身)漸漸形成,荷蘭作為六個始創成員國之一,推動放鬆邊境管制及降低關稅等措施,在隨後50年,歐洲也循着這個「一體化」方向走,成員由6個漲至28個。
機械人正搶走我們的工作,工人不會因歧視而投票給懷爾德斯,他們投他是因為憤怒。
1970年代,鹿特丹仍是全球最大港口之際,單計搬運工人已有上25,000名,可是現時數目只剩7000左右,可見這類職位大幅萎縮。前年,鹿特丹馬斯萊可迪(Maasvlakte)二期的兩座全自動化碼頭投入服務,貨船上落貨由控制室遙控,並由無人駕駛貨車接送貨櫃。以往多由中年男性擔起拖車及起重機司機工作,現在由安坐控制室操作電腦的年輕女生取代。
「機械人正搶走我們的工作,工人不會因歧視而投票給懷爾德斯,他們投他是因為憤怒。」碼頭工會領袖Niek Stam說。碼頭工作自動化,藍領工種被取代,鹿特丹60萬人口之中,近半是非荷蘭白人,穆斯林佔大約13%。工人們掉了飯碗卻怪責無門,懷爾德斯提供一套似是而非的方案,主張管制邊境、退出歐盟及歐元,把工人失業的矛頭一併指向自動化與移民,工人階級懷愐昔日簡單、富足的生活環境,難免想到要把穆斯林社群排除在外。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