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世衛推算疫情期間1,500萬人死亡 數字背後的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在5月5日公布,至據推算自2020年1月疫情爆發,至2021年12月31日,新冠肺炎期間全球1500萬人的死亡,與數字各國通報統計而成數字相差3倍。這個數字是如何得來,又有什麼意義?
世衛的數字是取自「超額死亡」作為基準估算,所謂超額死亡,是指各國在未發生疫情前的預計死亡人數,與疫情期間死亡人數之間相差的數字。
每個國家雖有社會醫療制度等差別,但多年人口增減的統計,已讓各地政府能準確預測每年大約死亡的人數及比例。因此在疫情爆發後出現的超額死亡,均可被視為與新冠疫情有關。
這可能是與疫情有直接關係,如染疫離逝,或間接因疫情導致的死亡:如因醫院被疫情患者佔用,或醫療機構人手不足,無法或延誤治療其他的疾病導致的死亡。後者不會成為官方統計的數字。
印度是兩者數字相差最大的,印度這兩年共有470萬人的超額死亡,約是官方公布數字的10倍,人均超額死亡為每10萬171人;人均超額死亡率最高的是秘魯,達到每10萬437人。美國官方公布有820萬人死亡,但世衛估計出至應再加多110萬,人均人均超額死亡率為每10萬140人。
數字反映的,是疫情造成的連鎖反應,及被社會忽視的問題。不論是抗疫措施還是醫療系統受壓,都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繼而帶來更多死亡。而計算死亡人數,不僅是學術紀錄,更是衡量一個國家處理危機情況的重要指標,防止未來疫情再臨時,出現大量死亡。
以香港為例,香港因感染Omicron變種新冠病毒患者的死亡率為0.75%,遠高於全球平均的0.1%,其中老年人,特別是80歲以上的患者死亡率高達10%。這突顯了香港在長者群體醫療照顧及疫苗接種上的嚴重不足。
還值得注意是,死亡僅是染疫最嚴重的結果,絕大多數染疫的人都不會死亡,但是他們需要被隔離,無法工作。同時並非所有在染疫後倖存的人都能完全康復,其中部分人會面臨著長期嚴重不一的「長新冠」健康問題。這些都不會被計算入數字中,但會對社會及經濟構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