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路漫漫】北京「勸和促談」贏重建機遇 疏通「一帶一路」
【敘利亞內戰六周年系列】
重建路漫漫,中國雖然在這場牽涉不同外部勢力的「代理人戰爭」中角色不大,但經濟實力讓它有潛力成為戰後秩序的塑造者之一,加上中國與巴沙爾政權及反抗軍,以至在背後支撐他們的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均非敵是友,這個獨特優勢為中國在敘利亞以至中東推動「以和為貴」的中國式外交帶來機遇。
中東局勢自冷戰後一直由美國主導,敘利亞危機爆發後,該地區變成美、俄、土耳其、伊朗及沙特阿拉伯等的角力場。反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雖然數次在聯合國安理會為敘利亞前路投下關鍵的決議票,卻一直未有直接參與這場「代理人戰爭」。面對當今之世最要緊的危機,中國不插手的姿態,難免被指不負責任。
敘國重建 「中國有優先權」
不過,內戰終會結束,戰後重建工程已成為該地區目前最重要的議題。在敘利亞內戰結束之後的下一個階段,中國有能力成為舉足輕重的參與國之一。敘國經濟部長馬雅萊赫(Adib Mayalah)早前便表示:「那些參與破壞敘利亞、如今卻想參與敘利亞重建的國家,必須先為之前的行為向敘利亞道歉。此外,俄羅斯、中國和伊朗在重建方面有優先權。」
然而,中國的參與方式很可能會遠異於美國,與俄羅斯也不盡相同。中國一直強調其對外政策奉行「不干預別國內政」、並且「在聯合國框架下行事」的原則。在敘利亞問題上,中方主張由聯合國主導,以「政治方案」解決問題,而非靠「軍事方案」。這既與歐美國家推翻巴沙爾政府的立場截然不同,也與俄羅斯軍事介入內戰的做法劃了界線。
和平有利中國維護長期利益
「不干預別國內政」並不代表中國置身事外。中國早已意識到這場內戰將演變為左右國際大局的事件,甚至衝擊中國自身的利益。確保地區穩定是中國在中東最為重要的戰略目標,這一方面是出於貿易和能源安全的考量,另一方面也關乎中國自身的國土安全。敘利亞戰亂影響了中東地區穩定,也嚴重威脅到中國的長期利益。
在能源和貿易層面,2015年4月,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2016年中國整體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亦達至新高。而中國作為敘利亞的長期盟友,在當地的油田有一定投資。早在2003年時,兩國已成立聯合公司,開發敘利亞油田,中石油公司當時亦已確立了「立足敘利亞,輻射周邊地區,逐步打進中東市場」的戰略目標。內戰開打之前,約1,200名華人在敘利亞工作,大部分都是從事能源事業,但在兩年後卻只剩下30人,充分顯示這場內戰令中敘兩國的合作嚴重擱置。
在國土安全層面,敘利亞內戰牽動着中東和中亞地區的整體安定。內戰持續將令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情況繼續肆虐,直接刺激到各恐怖組織的發展壯大,而這個過程的惡性發展已經蔓延到新疆地區,對中國的國土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脅。上月底,聲稱效忠極端組織ISIS的維吾爾族武裝份子,便首次在鏡頭前直接威脅對中國發動恐怖襲擊,揚言要讓中國「血流成河」。
敘利亞時局的穩定更與中國的長期政治戰略目標密切相關。在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中,中東是中國通往歐洲的必經之路,敘利亞在這條路線上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現實中亦可以讓中國開拓除俄羅斯、中亞以外通往歐洲的貿易「南線」。
聯繫交戰各方 擔當調停者
因此,推動敘利亞的穩定與發展,對中國而言是相關且有益處的。中國與由多個反對派組織組成的「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早有聯繫,去年1月5日,中國外交部更破例提前宣布該聯盟主席胡傑(Khaled Khoja)訪華的資訊,而在胡傑到達北京之前不久,中方剛接待了敘利亞外長穆阿利姆(Walid Al-Moualem)。這些動作向外展示中國正擔當內戰調停者。
兩個月後,中國首度委任敘利亞問題特使,由原駐伊朗大使解曉岩擔任。同年8月,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主任關友飛率領解放軍外事代表團出訪敘利亞,中方在這次出訪中確定向敘利亞提供醫療器材和藥物等人道援助,就雙方加強人員培訓達成共識,並提出推動中敘兩國軍隊發展。解曉岩與中國駐敘利亞大使於同一時間致力與巴沙爾政府、反對派及內戰中其他各派接觸,實地了解當地各派的所思所想,梳理複雜的外交關係,多管齊下。
中國這一策略與俄羅斯和美國等勢力分別押注巴沙爾或反抗軍的做法不同,明顯着眼未來「勸和促談」,為敘利亞戰後秩序佈局。去年9月,解曉岩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出要以「中國智慧」解決敘利亞問題,既重申以和平手段解決紛爭、遵循聯合國憲章的一貫立場,又以中醫作比喻,提出應「標本兼治」,從根源入手解決敘利亞內戰帶來的人道危機、難民潮和恐怖主義問題。
事實上,即使敘利亞能按照目前由俄羅斯主導的路線回復和平,將來巴沙爾政府能實際管治的地方已不可能是敘利亞全境,國境北方及東方的主要產油區,由庫爾德族和反對派等勢力控制的地域,勢必會擁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中國與各方勢力溝通,既有對未來的盤算,同時亦可以充當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