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靠患者居家康復計劃減輕醫院壓力 新加坡是怎樣做?
香港的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個案急增,醫院面臨巨大壓力,據報等候入院的確診者或初步檢測陽性者多達1.2萬人。各方急尋解決方法,包括有專家與政黨曾提到居家治療。
一些國家確有安排輕症或無症狀病人留家休養,包括新加坡。星洲自2021年8月起啟動居家康復計劃,固然有利有弊,它不以清零為目標,同住者有染疫風險,但好處是清楚劃分誰應該送院,讓較低風險患者留家,醫院主力幫助高風險者,從而希望盡可能推低死亡人數。
新加坡自2021年8月底試行居家康復計劃,至9月中正式推行,成為默認的康復模式。符合一定條件者才會獲安排加入計劃,這些條件包括年齡、有否接種疫苗、有沒有長者同住、家中環境等。這些人接獲確診通知後便是自行在家隔離休養,而不是去醫院。
誰符合計劃條件?
按照新加坡的計劃,這些人年齡需為12至69歲、已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其他條件包括同住者中沒有80歲以上長者、孕婦或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人士,以及家中設有附獨立浴室的房間,可供病人隔離,以減低傳播風險。
所有同住者隔離10天
在計劃下,患者獲批准留家休養後,須通知同住者,並請他們在網上登記自己為密切接觸者。同住者須和患者一起在家隔離。
政府會追蹤各患者情況,例如患者在隔離期間須每天自行做一次快速抗原檢測,並向政府提交檢測結果,直至第14天為止。政府也會提醒患者每天監測自己的血氧含量,一旦數字過低便應求醫。如病情惡化,也可聯絡提供遙距服務的醫護人員或家庭醫生。
患者最早可以在第7天結束隔離康復期,前提是先聯絡醫護人員並在PCR檢測後結果陰性或體內病毒量低,否則他們須在隔離第10天接受PCR檢測,並獲得陰性結果才可結束隔離。同住者則最少也要隔離10天。
為了降低患者在家散播病毒的風險,新加坡政府推出「居家康復指南」提醒患者與同住者要注意的事項,例如是如何處理衣物、垃圾等。
居家康復計劃的限制
新加坡的居家康復計劃不是以確診個案「清零」為目標,患者在隔離期間稍一不慎也有機會傳染家人,導致全家確診。事實上新加坡政府在2021年下半年也已改為「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模式,從數據看,目前新加坡的確診個案數量依然高企,據當地衛生部2月15日公布,全國新增19,420個,再創單日新高,幸當地大部份是輕症患者。
香港的家居環境也會帶來挑戰,香港地居住環境狹小,很多民眾家中只有一個廁所,難以讓患者在設有獨立浴室的套房隔離,能符合理想條件的家庭會比新加坡少,且感染同住者的風險會比新加坡高。
新加坡也不是人人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當地再設有一些社區護理設施,以照顧不具備居家康復條件的輕症患者。
居家康復計劃的好處
新加坡實行居家康復計劃後,醫院的病床佔用率減少。當地2022年1月時,醫院為新冠肺炎病人而設的深切治療病床佔用率僅7%,截至1月5日,公立醫院為成人和兒童新冠肺炎病人而設、可供使用的病床為逾1,200張。
《海峽時報》1月6日稱,病床佔用率減少,令醫院能很好地處理過去數週新增的確診個案。報道指,當時在1月3日的新增個案中,88%是依靠居家康復計劃或社區隔離設施應對。
截至2月15日,新加坡有1,355名病人住院,23人在深切治療部留醫,仍有154張成人深切治療病床可供使用。醫院的壓力減輕,令醫護人員能集中照顧重症或高風險病人、降低死亡率。由疫情爆發至今,新加坡的累計確診人數為49.8萬,累計死亡人數則為913人,患者死亡率屬偏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