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已死?美俄關係撲朔迷離 盟國要靠新思維難再依靠美國

撰文:吳家俊 謝媛彰
出版:更新:

成立近70年的北約,前景隨着特朗普上任變得愈來愈不確定。不少專家已開始討論屬戰後產物的北約,是否已成為一個目標不明確的組織,到了要死亡的時候?
美國政府高官接連就北約問題發表講話,國防部長馬蒂斯就再一次要求盟友要公平的分攤軍費;而副總統彭斯則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向歐洲盟友表示美國會堅定不移地繼續支持北約,關係似近還遠。

北約是戰後產物,它的出現是歐洲各國在經歷二戰洗禮後,多國力邀美國加入,有稱此舉是「Empire by inviation」,成就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

成立至今68年的北約,目前由28個國家組成,是全球最大的防務組織之一,北約最為特別的條款就是北約公約第5條:「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美國自此也一直奉行支援北約承諾,奧巴馬曾多次稱「北約是我們集體防禦和美國安全政策的基石」。

然而,自高舉美國優先、立場親俄的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在北約的角色,已愈來愈令歐洲盟友不安。這也解釋了為何於此周末舉行的第53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吸引了這麼國家派員出席。德國前外交官伊辛格( Wolfgang Ischinger)可以說是這會議的常客,他早前透露從未見過有這麼多人要登記參與會議,「外交議題從沒有像現時這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作為北約最大金主,特朗普多次稱「北約已經過時」,並多次要求北約成員國需要公平分擔軍費。而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也向北約成員國下通牒,要求成員國承擔更多防衛開支:「美國會負起自己的責任,但如果你們國家不想美國降低對北約的花費,你們便需要展示對共同防衛的支持。」

特朗普如是強硬,皆因美國作為世界警察成本大,而特朗普認為美國承擔過多的歐洲防務費用,但歐洲各國卻得過且過,在金錢上付出甚少,這種情況必須改變。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美國目前承擔超過72%的北約費用。而北約成員國中只有4國符合投入GDP的2%作為國防預算。自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東歐各國都加大預算,惟西歐各國卻選擇作壁上觀。包括德國、意大利等均未符合相關要求,盧森堡每年投放在國防更少於0.5%。

西歐希望有美國保護,卻不想分平地攤分軍費,實於理不合。但也反映出北約成員國之間已不再視組織作為一個整體的概念,重要性亦因此不斷下跌。1991年蘇聯解體後,歐洲解除了最大威脅,而北約亦沒有強大敵人。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主管夏皮諾(Jeremy Shapiro)更撰文,指出北約盟國各家自掃門前雪,預言北約將於2020年解散。他一矢中的地解釋了北約現時的問題,「北約以前成功是因為成員國之間相信盟國會作自己的後盾,團結是核心,但特朗普正令此團結瓦解。」

事實上,特朗普曾公開表示:「過去美國為北約服務,現在是時候令北約為美國服務了。」

再加上特朗普與俄羅斯曖昧的關係,令北約盟國擔心美國不再站在他們一方。即使美國本土社會,也對美國總統的親俄態度感到不安。不單止國會議員動議,就前國安顧問弗林與俄大使通電話一事展開獨立調查。連媒體也連日報道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包括由俄羅斯支持的烏克蘭分離分子在最近數星期,在烏克蘭東部與當地軍隊展開激烈駁火,是近年最大型的軍事衝突;以及俄羅斯間諜船「列昂諾夫號」(Viktor Leonov)在美國東岸對開海域航行游戈的新聞。

   給予歐洲重新思考北約「敵人」

事實上,特朗普曾指北約的多餘的,並要求改革北約,也好讓歐洲特別是歐盟有機會重新思考,是否繼續依賴這個組織。《德國之聲》發表文章,指特朗普政策朝令夕改,疑盟國難以適從,歐盟應該加快建立一支歐盟軍隊和司令部,強化本身的防務能力,以減少軍事上對美國依賴。不過,自歐債危機爆發,加上英國脫歐,歐盟亦面對着身份危機,要建軍談何容易,也造就了特朗普對北約強硬的態度。

馬特洛克(Jack Matlock)曾在1987至1991年擔任美國駐蘇聯大使,他指1980年代列根時期是美蘇對決巔峰,但都無助解決衝突,反而在戈爾巴喬夫時期雙方衝突減少,最終方可結束冷戰。他認為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而只有1億人口的俄羅斯,目前並沒有可能進攻擁有超過5億人口的北約,而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旨在維持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就北約的狀況作出回應:「北約成員國繼續努力干涉我們的內政,目的是破壞俄羅斯社會和政治秩序的穩定。事實上,他們不斷挑起我們,試圖將我們拖入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