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台灣辦事處「錯誤」事件 反映立陶宛內部政治矛盾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在1月4日表示,允許使用台灣的名字在維爾紐斯開設代表處是一個「錯誤」,又稱政府內部未有就這名字跟他協調。有分析認為,事件反映立陶宛政治內部分歧,總統對執政政府的不滿。

瑙塞達的言論不僅在國際引起注目,也在國內惹來熱論。立陶宛外長蘭茨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表示,開設台灣代表處前政府曾與瑙塞達充份討論和協調,否認後者說被排除在外的說法。

圖為2021年9月,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與德國基民盟領袖拉舍特(Armin Laschet)會面。(Getty)

有分析認為,事件反映立陶宛政治內部分歧,瑙塞達與總理希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的不和。立陶宛智庫東歐研究中心研究員白瑞格(Raigirdas Boruta)表示,瑙塞達經常說,很少有人就內閣的外交政策相關決定徵求他的意見。

立陶宛採用半總統制,總理由總統任命,是負責內政的政府首腦,但實際操作下雙方職責時有模糊,因此雙方出現意見分歧並不罕見。特別是兩人在2019年總統大選中曾是對手。

瑙塞達在5日接受國內媒體訪問時,重申他不是認為台灣設立代表處有問題,但不應使用「台灣」這名字。台灣在其他國家的代表處,一般只會在官方名稱中使用「台北」一字。

圖為2021年9月,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出席聯合國大發言。(Getty)

政府支持度低迷

根據立陶宛民調機構Vilmorus,希莫尼特的支持度從2021年11月的33%下降到2021年12月的30.5%。外長蘭茨貝吉斯的支持度也從2021年11月的21%下降至2021年12月的15.3%,政府支持度也創下10年新低。儘管政府的支持度下降最主要原因是與白羅斯的關係而非中國,立陶宛政府被揭跟隨美國制裁白羅斯後,國家鐵路公司卻持續與白羅斯化肥製造企業有商業往來。

但同一份民調顯示,瑙塞達的支持度是52.5%,是國內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之一。

在另一份來自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在12月的民調中,立陶宛支持政府對兩岸有作為的民眾亦僅有34%,少於反對的40%,其他人則沒有意見。結果反映立陶宛民眾對台灣議題認知有限,普遍不同意政府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