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民主峰會今日舉行 動機與目的其實是什麼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將在12月9日稍後時間,舉行一連兩日的網上民主峰會。民主峰會邀請了11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包括部分似乎「不合條件」的國家,會議亦似乎欠缺其真正目的。
民主峰會有三大主題,反對威權主義、打擊貪腐及推動尊重人權,拜登在競選總統的時候已表明有意推動全球民主,以證明民主社會可以勝過專制。
召集世界國家討論如何加強和推進民主理想,並沒有本質上的錯誤。而事實上,民主在今天許多地方受到面臨重大挑戰,然而美國並不處於領導這「民主明燈」的最佳位置。
《經濟學人》智庫在2017年將美國民主制度降級為「部分民主」類別,2020年大選特朗普(Donald Trump)及其支持者拒絕承認敗選,更一度衝擊國會企圖發動政變。直到今天仍有部分共和黨人試圖粉飾衝擊國會事件,這明顯與民主背道而馳。
同時,獲邀參加的名單也顯得不一致甚或隨機選擇的。美國國務院曾警告巴基斯坦有十多項人權問題,包括法外處決、異見人士「被失蹤」及人口販運等,但巴基斯坦仍獲邀出席。匈牙利未被獲邀可以理解,但為何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分比匈牙利更低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可獲參加?而事實剛果民主共和國因評分過低,被貼上了「不民主」的標籤。
巴西獲邀參加同樣令人費解,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雖然是透過民主選舉當選總統,這被稱為「巴西特朗普」的博爾索納羅,多次公開對民主規範不屑一顧。
這讓人不得一問,拜登舉行這次民主峰會的動機與目的是什麼。若是如其目標所說反對威權主義,建立世界民主模範,那獲邀的出席名單應大幅縮小。最少應把更多轉向專制,或剝削人權的國家剔除在外,除上述的巴基斯坦,剛果民主與巴西,還應剔除以色列、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
若拜登的目的是建立包圍網,對抗其所認為威權主義的最大威脅,即中國和俄羅斯,那選擇國家也應該更有針對性。如邀請安哥拉卻不邀請新加坡,邀請斐濟卻不邀請越南,明顯並不明智。
而且,站在歷史角度而言,美國最大的盟友其實是俄羅斯。沒有前蘇聯的大量犧性,美國及其盟友不可能擊倒當年的最大獨裁納粹德國。但史太林與自由民主完全沾不上邊——要應對中國掘起與對抗不斷膨漲的俄羅斯,拉起民主旗桿似乎並非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