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誰也知燃煤破壞地球 但為何煤炭難以淘汰?|新聞背後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達成協議,首次把控制煤炭寫在協議當中,但因印度的反對,最終把「淘汰」的字眼修改成「逐步減少」煤炭使用。
氣候變化帶來的天災與破壞,相信今天已再沒多少人質疑溫室氣體排放是箇中主因。各國共識煤炭年代將要終結,但為何卻難以執行?

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是最常使用的化石燃料,其中煤炭會製造最大的溫室氣體,佔今天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0%。除造成全球升溫氣候變化的問題外,燃煤帶來的環境污染人所共知,可造成霧霾、酸雨和帶來呼吸系統疾病。

圖為2018年3月,澳洲博文盆地(Bowen Basin)的一個煤礦。(Reuters)

中國是目前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19年中國用煤炭生產了4,876 TWh的電力,幾乎等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不過按人口規模計算,澳洲才是人均煤炭消費最高的國家,其次是韓國、南非、美國和中國。

即使各國都知道燃煤影響環境,破壞地球,但要扭轉使用其他能源並不容易。煤炭既便宜又豐富,且燃煤發展多年,技術成本低。縱使今天可再生能源成本已愈來愈具競爭力,要擺脫燃煤發電仍需要大量的投資,加上隨着發展中國家人口增加,電力需求正在飆升,要求短時間內改變並不可能。

另一方面,核能發電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福島核事故後被質疑安全,令部分國家從核能轉回燃煤發電,拖延了達成減排目標的時間。日本和韓國是其中的好例子。

圖為2018年3月,澳洲馬奇(Mudgee)的一個煤炭倉庫。(Reuters)

格拉斯哥的氣候大會雖在針對燃煤的字眼用詞變弱,但各國已共識煤炭年代將要終結。在美國天然氣已逐步取代煤炭成為發電來源,歐洲多個國家已陸續關閉燃煤發電站。中國、日本和韓國亦已宣布停止對外投資建設燃煤發電廠的建設,這會是煤炭年代結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