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多地受燃料短缺困擾且原因不同 解決問題難一蹴而就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全球多國2021年出現能源危機,在燃料短缺、價格上漲,以及可再生能源產量不足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停電並實施限電措施,民眾生活大受影響。惟各地能源短缺的原因不同、解決方法不一樣。這場危機不能在一夜之間解決。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和工業活動正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恢復,對能源的需求急增,出現供需失衡。它們主要靠燃煤發電,加上中國加強對煤礦的安全檢查令生產受影響,煤炭短缺嚴重。兩國均有停電限電

能源危機:圖為9月29日,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停電,民眾在餐廳吃早餐時,用手機電筒發出的光來照明。(AP)

中國急於減排

中印有其他不同原因導致能源短缺。各國想在11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六次會議(COP26)設定減排目標,令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中國已大力發展包括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在內的綠色能源來減排,國家能源局指截至2020年底,逾40%的發電裝機容量來自可再生能源,支撐全國近三分之一用電量。但中國仍希望趕在COP26前進一步減排、展示對抗氣候變化的決心,於是限制使用能源。

印度面對國際燃料價格上升,令進口外地煤炭需要面對更大的成本,煤炭供應出現比平時更嚴重短缺,加上印度未有因應情況調高由消費者支付的電費,或會令發電廠沒動力去提高發電量。

煤炭短缺下,兩國從美國和卡塔爾進口液化天然氣。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10月10日稱,北京要求工廠不惜一切代價進口液化天然氣,以維持生產。

能源危機:圖為10月12日,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的工人卸下貨車上的煤炭。(Reuters)

歐洲巴西遇氣候問題

歐洲和巴西因氣候原因而能源短缺。2020年底至2021年初的冬天,歐洲天氣極端嚴寒,民眾常用暖氣取暖,消耗大量天然氣儲存量,成為短缺原因之一。雖然歐盟38%用電量來自可再生能源,但風力和日照不足致能源缺口無法被填補。巴西則廣泛使用生物燃料和水力發電,但霜凍令製造生物燃料的農作物受損,加上旱災這兩大因素引發電力危機。

歐洲的能源供應也受政治因素影響。歐盟依賴俄羅斯供應天然氣,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10月6日暗示,俄方可能準備好協助緩解歐洲能源危機,但歐洲新聞電視台(Euronews)10月12日稱,沒證據顯示他發言後,俄羅斯有增加天然氣供應量。這顯示俄方可用能源供應作政治籌碼、威脅歐洲。英國受疫情和脫歐影響而重型貨車司機短缺,運送燃油人手不足,造成汽油短缺。

能源危機:圖為9月8日,工程人員在波羅的海建設「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Reuters)

「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9月竣工,可增加俄羅斯出口到歐洲的天然氣量,但易受俄歐關係影響,目前仍需獲得柏林和布魯塞爾方面的許可。英國靠向外國貨車司機發臨時工作簽證來紓緩缺油情況。至於巴西,新華社10月10日引述專家稱,其最大問題為過於依賴水力發電,政府需使能源結構多樣化。

黎巴嫩經濟崩潰

黎巴嫩最大兩間政府發電廠10月因燃料短缺關閉。全國很多人依賴私營公司供應電力,它們正努力進口燃料。惟國家受經濟危機困擾、貨幣貶值,公司難以在國際燃料價格上漲時進口足夠燃料。加上首都貝魯特港口2020年8月大爆炸後基建設施損毀嚴重,能源生產和供應更困難重重。

政府已嘗試透過從伊朗和伊拉克進口燃料來緩解危機,亦正與約旦和埃及談判,計劃分別買它們的電力和天然氣。

能源危機:圖為10月4日,英國珀弗利特的油罐車。(Reuters)

不能一蹴而就

上述地區的能源短缺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各地的情況也互相影響。

多地都急需採購燃料,但沒供應商能迅速大幅提高產量,因此無法滿足所有需求。多國同時依賴一些燃料來源,亦令供不應求的情況難以解決。中國和印度在缺煤時轉為進口更多液化天然氣和天然氣,包括卡塔爾和俄羅斯在內的供應國從歐洲轉向中國市場,令歐洲的燃料供應受威脅。

加上北半球將踏入冬季,氣候變化或令極端低溫再現,民眾需要用更多能源來取暖,新一場能源短缺危機已迫近。

能源危機:圖為3月29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停電,日落後市內漆黑一片。(AP)

長遠出路

中國、印度、歐洲、黎巴嫩正用以上提及的中短期措施來暫時應對能源危機,惟這或不能治本,長遠來說需另尋出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10月6日說:「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能源問題,很明顯,投資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

然而,解決能源危機不能一蹴而就、使用可再生能源並非一勞永逸。實行能源轉型的初期難免會遇到技術問題,令可再生能源產量未能立即填補傳統能源的缺口。各國也需根據氣候變化來持續調整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綠色能源和傳統能源所佔的比例,以免出現能源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