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潛艇在南海撞到什麼 碰上「它」機會較高?|新聞背後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美國核動力潛艇康涅狄格號(SSN-22),在10月2日在印太地區海底執行任務期間發生碰撞,導致多名船員受傷。美國並沒有公布意外詳情,包括撞中的是什麼,引起外界猜測。
而如美國如此先進的核動力潛艇,在海底發生碰撞並造成多人受傷並不尋常,到底這個潛艇在海底撞上了什麼東西?

潛艇在漆黑的水中航行,沒法利用肉眼辨別方向,同時因電磁波在海中衰減極快,因此無法使用一般雷達作為探測。潛艇要在水中探測附近的東西與位置,都要依賴聲波,收集聲波的聲納,就成為潛艇的雙耳及眼睛。

圖為鯨魚在海中叫喊,聲納捕捉到的聲音圖。(Youtube截圖)

主動聲納與被動聲納

聲納一般分為兩種,分別是主動聲納,與被動聲納。所謂主動聲納,就是潛艇會主動發出聲波,讓聲波撞上前方物體並反彈回來讓潛艇接收。如此潛艇可以藉接受聲波的時間、頻率與聲音特徵,推測物件,如對方潛艇、船隻的正確位置與航行方向。

主動聲納雖然十分準確,但有嚴重的缺點:發射主動聲納的同時會曝光自己的位置,因為對方也會聽到主動聲納發出的聲音。因此一般進行監視或航行任務的潛艇,正常情況下都不會使用主動聲納,而是使用被動聲納。

所謂被動聲納,就是單純聆聽周遭環境的聲音,用以判斷潛艇附近會有些什麼。水面船隻經過,海洋生物、如海豚、鯨魚等等,都會發出聲音並被聲納捕捉。不過若本身物體不動或發出極細小的聲音,被海洋的背景噪音蓋過,被動聲納就難以監測和區分。

第一種可能:撞山

所以潛艇撞上了什麼東西?第一種是可能性較高的:撞山。潛艇撞山的事件過去偶爾發生,如2005年一架洛杉磯級核潛艇三藩市號(SSN-711)在關島附近海域,以38節或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撞上了太平洋的海山,多名官兵受傷。所幸的是意外並無對潛艇造成嚴重傷害,三藩市號急緊浮上後,返回了關島基地維修。

經事件調查,判斷是因為當時潛艇正使用上世紀80年代繪製的舊式海底地圖。海底的地形隨時間變動,使用過時的地圖,在潛艇進行被動聲納航行時候,便有機會因無法得知前方地形造成意外。

圖為2018年3月,美國潛艇在波弗特海進行訓練。潛艇破冰浮上。(AP)

第二種可能:撞上中國核潛艇

第二種可能性較低:撞上中國核潛艇。潛艇互撞的事件雖然罕有,但也曾經發生。特別是在冷戰時間,美蘇雙方潛艇會互相跟蹤,但蘇聯潛艇因設計問題,造成後方出現聲納死角,讓蘇聯潛艇「發明」一種戰術:在航行期間突然急轉彎,以探測後方是否遭美國潛艇跟蹤。

如此的航行方式,被美方稱為「瘋狂伊凡」(Crazy Ivan)。而瘋狂伊凡亦造成一定危險,當後方跟蹤的潛艇轉向不及,就會造成相撞。

而實際在1992年,美國海軍洛杉磯級巴吞魯日號(SSN-689)潛艇,就在跟蹤蘇聯的北方艦隊的塞拉級核螃蟹號(K-276)時,遭螃蟹號使用「瘋狂伊凡」大迴轉後迎頭相撞。螃蟹號遭受了撞擊,巴吞魯日號的耐壓艙亦遭到嚴重損傷,被迫在三年後退役,成為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磯級潛艇。

所以,如此的事件也可能發生在南海水中,美國的潛艇與中國潛艇相撞。不過如此的機率較低,因為今天的中美潛艇沒有使用「瘋狂伊凡」的必要,同時根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言辭,使用「美方故意拖延和隱瞞事故細節,缺乏透明度和不負責任」,亦暗示着中方對此事可能完全不知情。

因此至目前為止,外界推測較有可能的是潛艇因用上較舊的南海地圖,不慎撞山導致。而相關的詳細只能等待美方進一步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