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新總理人選不會即時出爐 默克爾或需再留任數月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德國9月26日舉行大選,將結束長達16年的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時代。但接替默克爾的新總理人選,或會在數週後,甚至數個月後才出爐。

德國總理並非由民選直接產生,而是在政府組成之後,再由聯邦議院(Bundestag)投票選出,這代表默克爾還需留任總理數週,甚至數個月。

德國大選:圖為9月26日,德國基民盟總理候選人拉舍特(左)與妻子在亞琛為德國大選投票。(AP)

探索性談判

德國多年來都是由兩黨組成政府,但這次極可能出現3黨組閣的情況。3黨組閣雖然在德國的地方議會並不少見,但自從1950年代以來就不曾在全國層面出現。

在一般議會政治體系,奪得國會最多議席的政黨,通常會獲國家元首推舉進行組閣。但在德國,所有政黨都可以參與「探索性談判」(Exploratory talk)。

談判的初始階段沒時間限制,也沒限制政黨分別舉行組閣談判,但傳統上是由最大黨邀請其他小黨談判。

綠黨(Green Party)已預定在10月2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可能在會上決定要與哪個政黨進行探索性談判。

基民盟總理候選人拉舍特(Armin Laschet)上週表示:「在聯邦議院拿下多數席次的政黨,就會推選出下任總理。」暗示目前民調排在第二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也可能展開組閣談判。

首次會議

選舉結果公布後,組閣談判將立刻展開,各黨將互相探索彼此的紅線,研究是否可能合作。

選舉結束後,各黨9月27日召開領導層會議。各黨新當選的議員也將在下週舉行首次會議,社民黨(SPD)和基民盟/基社盟都計劃在9月28日召集會議。

新選出的國會必須在選後30天內,也就是10月26日之前舉行就職儀式。

德國大選:圖為9月26日,德國選民在首都柏林的德國大選票站外排隊。(AP)

反覆磋商

如兩個或3個政黨原則性同意結盟組閣,接着必須正式展開談判,由多個工作小組反覆磋商政策議題。

所有談判結束後,將討論出由哪個政黨負責哪個部門,然後正式簽署厚厚的聯盟協議。

這部分談判依舊沒時間限制,同時由即將卸任的政府主持國政。

結盟組閣的政黨接着推出總理人選,再由聯邦議院表決。

德國上次大選在2017年9月24日舉行,基民盟/基社盟和中間偏左的社民黨聯合組閣,直到2018年3月14日才正式表決由默克爾擔任總理。

德國大選:圖為9月26日,德國選民在杜伊斯堡的票站為德國大選投票。(AP)

最差的情況

根據德國聯邦憲法第63條,總理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多數同意而任命。

如沒辦法組成跨黨派聯合政府,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仍可提名總理人選,最可能從得票率最高的政黨中選出。

聯邦議院接着針對總理候選人舉行秘密投票,需要絕對多數才能通過。

如無法獲得絕對多數支持,可以在2週後再次投票;若還是沒有獲得絕對多數,則立刻進行第3次投票,只要相對多數即可通過。

總統可以選擇任命這名總理領導少數黨政府,也可以選擇解散國會,再次舉行大選。

這種最差的可能性曾在2017年浮現,當時談判陷入死胡同,施泰因邁爾呼籲各黨再次會面磋商,促使「大聯合政府」延續,化解政府難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