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讓民主再次強大?美國民間善用大數據 監察政府新工具

撰文:馬文煒
出版:更新:

1月20日,一個希望「讓美國再次強大」的美國總統上場,他能不能夠做到?沒人知道,但不少美國人正在為美國前途擔憂……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各地都在反思民主的利弊,很多人感到悵然若失,科技的發達、互聯網的強大,似乎讓民主的問題一一浮現。然而,科技能否「讓民主再次強大」?我們看看美國人正在嘗試的例子。

   科技便利公開資料搜尋

在美國這個傳統民主國家,受過選舉考驗的公職人員不僅特朗普一位,事實上,全美總共約有519,000個官員、議員等是選舉產生的,但這眾多的人之中誰正在代表你?相信不少美國人都未必清楚。

美國一家公民數據公司開設了網站myreps.datamade.us,用於查詢服務用戶居住區域的民選代表。這個網站利用Google提供的公民數據,用戶只要在上面輸入美國地址,系統便能找出該區的民選代表,並提供他們的聯絡資料。雖然網站還未算完備,在全美519,000個民選代表只有大概50,000個代表的資料,但已是目前美國最豐富的資料庫,對拉近政府與人民關係有所裨益。

科技能否「讓民主再次強大」?(Pixabay)

   誰是政客的金主?

當然,只是找到誰代表自己,畢竟太小兒科了,稍為熱衷政治的市民對此應該不以為然,況且聯絡資料多數亦能在政府網站取得。那麼,以下兩個網站可能更加實用。從 opensecret.org followthemoney.org 兩個數據網站,網民可以搜尋到個別議員或組織正在獲得誰的政治獻金以及數額。例如只要輸入美國眾議院議長賴恩(Paul Ryan)的名字,就能看到在2016年,他的最大捐獻者是美國體育用品生產商Nike,一共收受70,300美元。再看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佩洛西(Nancy Pelosi),原來Facebook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是她的主要捐獻來源。

既然21世紀是資訊爆炸的年代,這些網站當然亦有機會受政府或利益集團的主導,甚至操縱,以致他們所提供的資料不盡不實,或會誤導群眾。不過,只要市民願意多參與,網站背後的非牟利機構拒絕大財團的資金,這種科技相信能有助民主道路重回正軌。

美國眾議院議長賴恩的政治獻金排行榜,當中以美國體育用品生產商Nike為最高獻金來源。(Opensecret.com)

   一言一行將被網絡記住

不過今天美國人的注意力難免都放在「一男子」身上,說的當然是特朗普,將會在今天稍後成為世界最有權力的男人。網站Trump Archive便存放了特朗普自2009年以後在電視上的說話,不僅提供影片,更有對應的字幕,以便文字搜尋。這種方式對人民查看個別候選人對特定議題的看法、新聞報道和各種事實查證(fact-checking)都甚有幫助。更重要的是,這系統如能有效發展,將令公眾人物謹記慎言,所謂禍從口出,在網絡時代只會覆水難收。

   讓高高的政治回歸地上

公眾人物要慎言,更加需要慎行,因為在鎂光燈下,一舉手、一投足,無不影響深遠。網站Govtrack.us讓人民能追蹤個別議員的投票紀錄,甚至在自行設定的事件(例如該議員支持什麼法案等)上收到電郵通知,打破決策階層與市民大眾的隔閡。

另一個網站Votesmart.org除了提供投票紀錄,更能查看個別政客對特定議題所說過的和所做過的,讓選民有更全面的認知。

還有一個網站Washingtonwatch.com,甚至將每個聯邦法案轉化成每個美國家庭的平均成本,這些都是為了讓政府法例那些成千上萬億的開支,由無法想像變得觸手可及。

去年2月26日眾議院就一道有關槍械管制的修正案進行辯論,最終以161-244票被否決,圖左顯示的深藍色為投贊成票的民主黨人,而淺紅色為投否決票的共和黨人。網頁下方有列明個別議員的詳細投票資料。(Govtrack.us)

   近況動態變公民動態

至於當我們每日掃Facebook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讓Facebook上的朋友,全都變成政客,上面的近況動態,全都變成政治事件、法案動態?雖然這或許聽來駭人,但網站Brigade.com嘗試將此化成現實,提供政治社交媒體這樣一個另類選擇。

科技發達、資訊氾濫,似乎讓生活變得容易分心。但如果有一天,除了近況動態,我們還會看公民動態;除了可愛動物影片,我們還會看選舉辯論直播;除了朋友圈,我們還會關心社會圈,科技便不再只會帶來「後真相政治」的社會,而是加強公民社會的作用,推動民主發展。然而,如前所述,這當然需要每個市民的參與。

(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