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2040年全球新車銷售電動汽車將佔三分之二

報告稱2040年全球新車銷售電動汽車將佔三分之二
撰文:許懿安
出版:更新:

由於電池密度和成本的改善、充電站增加,以及政府政策加大了駕駛燃油車的難度,電動汽車的普及正在加快。

據一份最新報告預測,到2040年,全球乘用電動汽車的銷售預計將從2020年的300萬輛增至6,600萬輛。這意味2040年全球銷售的乘用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將是電動汽車。

該機構表示,全球內燃機車的銷售已經見頂。在歐洲,電動汽車的價格已接近於內燃機車持平。

隨着製造業和技術升級以及需求增加,電池價格將會下跌。

作為鋰離子電池生產的世界領先者,中國正受益於對電動汽車電池不斷增長的需求。歐盟正在努力迎頭趕上,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25年提供足夠的電池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目前,全球已推出了500多款電動汽車。平均而言,2020年推出的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達到359公里(223英里),高於2012年的166公里。

在中國和歐洲,充電點的數量在兩年內增加了一倍多。

替代傳動系統、燃油經濟性和共享出行將影響石油需求;然而,如果不採取更多措施,各國仍無法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中國鋰電池零部件佔全球市場80% 技術優勢成全球「統治者」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日經亞洲》9月26日報道,隨着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全球關鍵鋰電池零部件市場已形成絕對優勢。根據東京矢野經濟研究所的資料,中國企業在鋰離子電池四大主要部分——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的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為89.4%、93.5%、85%和87.4%,展現出「統治級」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增長是中國電池材料需求激增的重要推手。根據中汽協資料,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達958.7萬輛和949.5萬輛,按年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佔有率達31.6%。2024年1至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完成700.8萬輛和703.7萬輛,佔新車總銷量的37.5%。

寧德時代成為生產電動車電池的領頭羊企業,現時全球每3架電動車之中,就有1架車的電池產自寧德時代。(Getty/當代中國授權)

瑞穗銀行研究員唐進指出,全球約三分之二的汽車電池需求來自中國。研究機構EVTank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鋰離子電池出貨量達887.4GWh,按年增長34.3%,佔全球市場份額的73.8%。

面對蓬勃的市場需求,中國電池企業正加速拓展海外市場。東興證券報告顯示,中國企業自2018年起便在歐洲布局,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公司的產能已陸續在海外投產。到2023年底,已有6家中國鋰電製造商的電芯工廠在海外投運,規劃產能超過579GWh。

同時,中國的上游關鍵供應鏈製造商也在積極出海。深圳市貝特瑞新能源材料計劃投資7億美元在摩洛哥建造正極和負極生產設施,為全球市場供貨;電池隔膜供應商深圳星源科技在馬來西亞設廠並與韓國三星SDI簽署長達七年的供應合同。

動力電池是電動車的核心部件,中國建成材料研發、電池生產、裝置支持的完整產業體系。(Getty/當代中國授權)

然而,中國在鋰電池供應鏈上的優勢引起了美國的關注。根據拜登政府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享受稅收抵免的電動汽車必須在北美製造電池和組裝汽車。此類政策手段對中國企業出海形成了一定限制。

另據《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出海戰略研究報告(2024年)》資料,截至2024年6月,中國鋰電企業在海外的總投資額達5648億元,歐洲為主要投資目的地,佔37%,其次是東南亞,佔19%。地緣政治風險讓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的投資比例僅佔10%。

在全球市場機遇和挑戰並存的背景下,中國鋰電企業通過設立海外工廠、與國際車企合作、技術授權等方式,正抓住歐美市場供給不足的視窗期,憑藉技術和成本優勢,持續擴大市場份額。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