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總統連夜出兵封議會 新冠政治危機遠超阿拉伯之春
到7月26日,突尼斯總統賽義德( Kais Saied)發動的政變還在延續。他啟動了該國憲法第80 條,取得了事實上的所有權力。目前,該國首都的中產階級市民對於總統的行動表示了高度支持。
7月25日夜,突尼斯政府已被解散,感染新冠的總理邁希希(Hichem Mechichi)的職務已被解除,其議會也在次日被凍結,突尼斯陸軍已把守議會,阻止包括議長加努奇(Rached Ghannouchi )在內的全部議員入場。
這種局面讓西方國家大為驚詫,譬如法國《觀點報》(Le Point)就驚呼「北非唯一的民主國家陷入了一場拿破崙式的風潮」。由於突尼斯是2010年暴發的「阿拉伯之春」風波的起點,是歐美大國認定的「民主國家」,也是唯一沒有經歷「阿拉伯之冬」的國家,這場政變的意義也因此遠超一般政治風波。
突尼斯總統解散政府封禁議會的政變得到了民間的支持:
不可否認,就突尼斯近期政治的小氣候來看,本次「政變」的起因和過程並不複雜。從短期來看,是賽義德和加努奇支持的邁希希因內閣改組和對軍方的控制而發生了爭吵:突尼斯總統面對當局防疫不力又遇經濟危機的局面,便在7月下旬宣布「軍隊將接手新冠疫情事宜」,由此「凍結」議會、解散政府、取消議員豁免權。隨着荷槍實彈的突尼斯軍人連夜部署到議會門口,引發突尼斯公眾憤怒的「政府和議會黨派」由此跌落塵埃。
但在分析人士看來,這場風波也有着相當的似曾相識之感:它揭示了突尼斯政府試圖壓制在「阿拉伯之春」期間起勢的「穆斯林兄弟會」及相關黨派。
對突尼斯來說,該國目前的問題可能仍有些老調重彈的意味:該國過渡期間,經濟增長緩慢,高失業、高赤字、高通脹症狀明顯,旅遊、磷酸鹽等支柱產業受到較大沖擊。其政府曾制定2016至2020五年間的發展規劃,重點規劃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意在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吸引投資,進而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但到2020年,其經濟增長率為-8.9%,這使得該國政治矛盾的核心已再次聚焦到國內各種傳統利益集團的糾葛上。
資料顯示,突尼斯目前議會第一大黨「復興運動」黨(Ennahda)就是受「穆斯林兄弟會」的啟發,於1981年建立,並在「茉莉花革命」之後合法化。現任總統賽義德雖然名義上是「無黨派參選人」,但他在2019年的勝選就得到了「復興運動」的鼎力支持。
這種「穆斯林兄弟會」政府被自己選定的支持者推翻的局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已故的埃及前總統穆爾西(Mohamed Morsi)指定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將軍擔任總司令,並被後者推翻的故事。考慮到現任議長加努西和賽義德曾在2011年期間都參與過街頭運動,這種反目的結局無疑是令人唏噓的。
事實上,此次風波已經不是「復興運動」黨第一次喪失政權。該黨在2014年總統大選後就因無總統候選人而成為野黨。這與西方國家對「穆斯林兄弟會」相關黨派的敵視、戒心和反對有很大關係。
此前,在「茉莉花革命」之後的突尼斯制憲議會時期,「復興運動」黨政權很難及時取得來自歐美國家的援助,而在該黨下野之後,突尼斯就獲得了大量的外部援助。在同一時期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政府被軍方政變推翻後,「復興運動」在2016年開始修改黨章,試圖改變其黨派中的基礎屬性。
但從賽義德反對2014年「復興運動」制定的新憲法,試圖修憲,並開始「凍結政府」的嘗試來看,該國對「穆斯林兄弟會」的壓制並不會因為「復興運動」的改頭換面而發生變化。而今在該國發生的新一輪衝突,或許也只是這種傳統風波的又一次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