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成功培育「改造蚊」 登革熱病例減少77%

撰文:許懿安
出版:更新:

印尼在一項為期3年的實驗中,在戶外釋放已感染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蚊子,減少登革熱(Dengue Fever)傳播。研究人員將成果刊載至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他們稱此舉看來成功,有效令進行實驗的地區登革熱病例減少77%。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細菌能抑制病毒在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體內複製,以及能影響牠們繁殖。牠們只會誕下受沃爾巴克氏菌感染的後代。

科學家於是培育大量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並在戶外釋放。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毒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實驗結果發現,住在沒有「改造蚊」地區的人,感染率為9.4%;住在有「改造蚊」地區的人,感染率2.3%,因此他們得出結論,這方法有效率為77.1%。

有份率領這研究的加查馬達大學(Gadjah Mada University)教授阿迪(Adi Utarini)稱,以傳染病而言,77%的有效率已是相當好。

研究亦顯示,以沃爾巴克氏菌感染蚊子的方法,亦可用在應對寨卡病毒(Zika virus)、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黃熱病(Yellow fever)以及蚊作為媒介的疾病。

這個做法將應用在印尼其他城市。

根據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登革熱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例如在多個東南亞國家。它已成為一種風土病。

它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當登革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會帶有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登革熱潛伏期為3至14天,通常為4至7天。它的病徵包括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噁心、嘔吐、淋巴結腫脹以及出疹。最嚴重情況下,可導致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