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一文看戴安娜遭記者誘騙受訪始末 BBC曾放生犯事者捱轟
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1995年以欺詐手段說服戴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接受專訪的事件,在近26年後的今天繼續鬧得沸沸揚揚。在BBC公開調查報告及道歉後,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與哈里王子(Prince Harry)相繼炮轟這間電視台,哈里甚至批評不道德的採訪導致戴妃逝世。
這次受訪事情的始末,是BBC時任記者巴希爾(Martin Bashir)當年找來美術設計師偽造銀行文件,令戴妃與弟弟以為身邊職員遭新聞集團及英國軍情五處收買,以此博取兩人信任。至於BBC在當年曾調查事件,但選擇「放生」巴希爾,成為眾矢之的。
時間回到1995年8月,戴安娜王妃已跟查理斯王子(Prince Charles)分居,但尚未正式離婚,這對王室夫婦的故事吸引各大記者追訪,其中BBC記者巴希爾就選擇從聯絡戴安娜的胞弟史賓沙伯爵(Earl Charles Spencer)入手,希望透過他爭取訪問戴妃的機會。
↓戴妃與弟弟史賓沙的童年照片↓
找設計師偽造單據
1995年8月29日,巴希爾成功爭取與史賓沙在倫敦見面,據BBC所指,巴希爾當時為吸引史賓沙注意,在會面上向他表示,史賓沙的前保安主管沃勒(Alan Waller)其實已遭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新聞集團及英國軍情五處(MI5)收買,以監控他的家庭。
口說無憑,巴希爾在當天會面後,開始嘗試製造「證據」,他找來前同事、美術設計師維斯勒(Matt Wiessler),並叫他漏夜趕工製成圖像,以「顯示」沃勒定期從梅鐸新聞集團及情報機關收取金錢的銀行單據。據維斯勒後來受訪時稱,他以為巴希爾是看過真實的銀行單據,然後讓他重製圖像,他不知道事件與戴妃有關。
指控王室職員遭收買
巴希爾之後向史賓沙出示這些假單據,並且加了其他指控。巴希爾稱,查理斯王子的私人秘書艾拉德(Richard Aylard)藏着對戴妃不利的圖謀,曾向傳媒報料云云。
再到後期,巴希爾繼續「加料」,他稱連戴妃的私人秘書杰夫森(Patrick Jephson)也是與艾拉德合謀,兩人同樣收取情報機關的金錢,以監控戴妃的一舉一動,他還製造了一些文件以證明自己的說法。
在此期間,史賓沙也有疑心,他曾致電BBC《Panorama》節目編輯休利特(Steve Hewlett)打聽史賓沙是否可信之人,他未有透露關於巴希爾的指控,休利特當時回答指,巴希爾是他手下最好的人之一(one of my best)。
【相關圖輯】戴安娜最經典的「復仇裙」及更多引領潮流的穿搭(點圖放大瀏覽):
成功與戴妃會面
史賓沙開始信任巴希爾後,便決定要讓戴妃知道這些「秘密」,於是致電姊姊,戴妃在聽取弟弟講述的內容後,認為這正好解釋了她身邊遇到的事,她之後寫紙條給弟弟指:「關於我們早上通電話的內容,我是多麼感激,它完全符合目前我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他們太低估我們史賓沙家的力量了。」
1995年9月19日,史賓沙正式安排巴希爾與戴安娜見面,據史賓沙當時紀錄的筆記指,巴希爾講述了30種指控,即包括王室職員對戴妃的「陰謀」等。史賓沙後來回憶稱,他在會面後曾感到不妥當,提醒戴妃稱那些故事不合理,並向戴妃道歉,戴安娜則回應稱「不用擔心。」
【相關圖輯】全球王室女性美貌大比併 戴安娜仍無可匹敵 梅根險勝凱特(點圖放大瀏覽):
答應接受訪問
史賓沙以為巴希爾的事已經告一段落,但據BBC的調查報告指,戴妃之後繼續有與巴希爾會面,到了1995年夏季完結前,她對接受電視訪問的主意感到有興趣。
到了1995年10月30日,戴安娜已秘密地答應接受巴希爾的訪問,然後在11月底,BBC《Panorama》節目正式播出這個訪問,戴妃在訪問內承認查理斯有第三者,說出「我的婚姻有3個人,太擁擠了」的名言,她又承認自己也有婚外情,並講述自己的抑鬱症問題,以及缺乏支援等。
這個訪問在英國吸引2300萬人觀看,成為社會熱話,在王室之內更是轟動,除了戴妃身邊的王室職員事前毫不知情,引致事後多人紛紛離職外,英女王更是被指非常不悅,她之後親自要求戴妃夫婦離婚。
1996年BBC「放生」巴希爾
在訪問播出的約一個月後,美術設計師維斯勒開始接觸BBC管理層,向他們講述曾有製造假文件一事,至1996年初,英國傳媒也開始報道這宗「欺詐」事件,令BBC展開內部調查,由BBC當時的新聞總監領導,但最終調查「放生」了巴希爾,認為他、《Panorama》節目與BBC新聞部未有做錯。
直到20多年後的2020年,戴妃的胞弟史賓沙接受電視台訪問時再公開炮轟BBC,並出示更多當年的文件,令這次事件重新得到關注,BBC再次展開調查。
在調查報告出爐後,威廉王子5月20日發出錄影聲明指,BBC的失誤導致母親在臨終前數年出現驚恐、多疑和孤獨,令他感到難以形容的傷感。他認為這宗事件不只是一名無賴記者的失德,而是BBC高層對問題視而不見,令母親、整個家庭及公眾都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