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不環保遭馬斯克放棄 「挖礦」對環境影響有多大|新聞背後
比特幣(Bitcoin)等加密貨幣的誕生改寫了傳統金融界別的面貌。當加密貨幣熱潮持續的時候,特拉斯(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5月12日卻宣布停止接受以比特幣付款,原因竟然跟環保有關。到底「挖礦」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大?
要知道背後的關聯,首先就要理解比特幣的原理。開採一枚比特幣需要電腦解決計算程式難題作為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每10分鐘就會有一枚比特幣發行給「勝出」的電腦,「遊戲」之後就重新開始。
由於要確保比特幣的稀有和價值,貨幣流通數目有限,最終只會發行2,100萬枚。因此,全球24小時都有無數參與「挖礦」的電腦以高速運算,爭奪比特幣。隨比特幣價值愈來愈高,參與「挖礦」的電腦愈來愈多,用電量也愈來愈大。很多地方仍然依賴化石燃料發電,於是用電量增加就會造成環保問題。
那麼比特幣帶來的環保問題有多嚴重呢?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員估計,開採比特幣所用的電量多於阿根廷整個國家的用電量。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則指,全球開採比特幣的電腦排放出約6,000萬噸二氧化碳,相等希臘的排放量。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氣候科學家莫拉(Camilo Mora)甚至曾發表論文指,比特幣的碳放量將導致全球氣溫提升攝氏2度,超出《巴黎協定》的目標。
雖然有人認為論文部份假設是不可能發生,「比特幣基地」公司(Coinbase)也引用金融業研究指相對傳統銀行業,電子貨幣因為規模小,能源消耗仍然是微不足道,但加密貨幣似乎的確對氣候政策帶來隱憂。根據劍橋另類金融中心(Cambridge Centre for Alternative Finance)所指,2020年4月全球約65%的比特幣開採活動來自中國。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員上月發表論文提到,如果中國放任開採比特幣,或難以達到減排目標。內蒙古因此最近表明全面禁止「挖礦」。伊朗德黑蘭等城市年初發生大停電,政府隨後決定打擊「挖礦」,避免對電網造成負荷。
可是當加密貨幣的熱潮幾乎已經不可逆轉,這種新商品會否可能跟環保共存呢?「連登契媽」伍德(Cathie Wood)的方舟投資公司(Ark Investment)和Twitter創辦人多爾西(Jack Dorsey)的Square上月發表報告指,比特幣是豐富和清潔能源未來的關鍵。報告解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較化石燃料便宜,但供應不穩,而比特幣開採者作為獨特的能源買家,就能夠利用具彈性的特點,解決電力供應間歇和電網擠塞的問題。
這種論述不是每個人都認同,甚至有人形容是「洗綠」(greenwashing)。荷蘭經濟學家德弗里斯(Alex de Vries)則認為,當所有人爭奪比特幣的時候,即使能源價格高企,開採者根本不會放棄機會就此讓電腦下線來穩定電力供應。他也形容,「挖礦」本身就如同歐洲有航空公司於疫情初期為了不失去機場的升降時段而照飛「幽靈航班」,「雖然是有目的,但仍然是浪費資源」。
除了如冰島和挪威等國家幾乎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外,棄用工作量證明機制也可以是加密貨幣的另一個出路。以太坊(Ethereum)就提出改用持有量證明(proof of stake)機制,意味開採者不需要競爭將創造新的區塊接續到區塊鏈。可是比特幣暫時還未有計劃轉用持有量證明。加密貨幣如何化解對環境帶來的壓力,只會於未來變得愈來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