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核災35周年 烏克蘭計劃浴火重生 輻射問題仍是重點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日本福島核廢水問題近日成為外界關注焦點,而在35年前的4月26日,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Chernobyl)則發生人類史上首宗嚴重核災難。到了現代,這宗核災難的蹂躪痕跡仍然存在,不過烏克蘭政府則希望大家一洗對切爾諾貝爾的負面印象。

切爾諾貝爾的4號反應堆初1986年4月26日爆炸,導致最少30人當場喪生,再加上當時蘇聯政府延遲公布事件,令整個歐洲陷入輻射危機。當局之後疏散切爾諾貝爾附近地區超過10萬名民眾,並劃出封鎖區,只限有關人員進行除污工作。

4月12日,烏克蘭,荒廢的普里皮亞特(Pripyat)小鎮被樹木包圍。遠方可見切爾諾貝爾核電廠4號核反應爐,被新遮蔽結構體(New Safe Confinement,俗稱「新石棺」)覆蓋。(Gleb Garanich/路透社)

研究破解輻射影響下一代的疑慮

肇事的反應堆建築物已被俗稱「石棺」覆蓋,在2019年之後都沒有錄得輻射洩漏。一份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專家耶格爾(Meredith Yeager)領導的最新研究發現,當年參與清理輻射的人士,所誕下的孩子並沒有出現基因變異,因此認為發生輻射遺傳下一代的可能非常罕見,亦同時為有意在日本福島成家立室的人帶來正面訊息。

不過另一份同期公布的研究則顯示,在切爾諾貝爾核災難後感染輻射的兒童,他們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明顯增加,但強調這些患者與其他地方同類病人的情況相近,治療方式沒有分別。

4月12日,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廠附近的蘇聯Duga遠程警戒雷達。(Gleb Garanich/路透社)

烏克蘭:希望後疫情時代再有遊人到訪

至於切爾諾貝爾,即使有超過100人繼續在區內留守,並與抗輻射較強的野生熊及狼等動物共存,惟整個地區就像停留在1986年的事發後情景——空無一人的城鎮。而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前,切爾諾貝爾是著名的「暗黑旅遊」(Dark Tourism)熱門之選,再加上HBO同名劇集的加持,到訪人數增加一倍。

烏克蘭副環境部長Bohdan Borukhovskyi認為,切爾諾貝爾是一個充滿悲劇和回憶的地方,但同時亦象徵人類如何克服一個全球大災難所帶來的影響。他希望可以將當地重新塑造為「重生之地」,當中包括在普里皮亞特(Pripyat)修築道路,令遊客更易於探索這個廢墟之城。另外亦將禁區內劃為儲存國內其他核電廠所排出的核廢料中央設施,減低對鄰國俄羅斯的依賴,同時為基輔政府每年節省大約2億美元。

3月25日,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廠,4號核反應爐的控制中心。(Gleb Garanich/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