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組織提倡學校停用「爸爸媽媽」稱呼家長 改用中性字眼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澳洲傳媒4月12日報道,澳洲半官方組織推出一項運動,號召學校、工作場所及體育團體考慮用中性字眼來稱呼成員,目的是為LGBTQI+人士(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跨性別者等)營造多元和包容的環境、消除歧視。但運動建議的內容卻被指僵化及不切實際。

電視台7 News網站12日報道,墨爾本西北區主要衞生健康網絡(NWMPHN)發起名為#SpeakingUpSpeaksVolumes的運動,支持LGBTQI+人士,消除排斥、歧視或孤立他們的行為,藉此減少他們的自殺率及輟學率。

性別議題:圖為2017年11月15日,澳洲同性伴侶在墨爾本慶祝,當時澳洲公布全國同性婚姻郵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參與人士都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Getty)

運動提出的建議包括:設置中性廁所、建立無性別體育團隊,以及說話時防止預設一個人的性別、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組織提議民眾不要再說「丈夫」、「妻子」、「男朋友」或「女朋友」等字眼,要使用「伴侶」;不說「媽媽」或「爸爸」,要說「家長」或「監護人」。

NWMPHN稱,民眾不清楚對方想別人用甚麼代名詞來稱呼自己時,要先禮貌地詢問。如果用錯代名詞,要向對方道歉。

性別議題:圖為2017年11月15日,澳洲公布全國同性婚姻郵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參與人士都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墨爾本民眾上街慶祝。(Getty)

組織表示:「有了具包容性的語言,民眾就不會感到被忽視、孤立或不受尊重。」

有澳洲網民質疑運動的內容不真實,指永遠不會有人去實行NWMPHN提出的建議。有人更指NWMPHN嘗試消除「媽媽」及「爸爸」這些永遠表示尊重的字眼,以強行要民眾去接受他們瘋狂而扭曲的議程,建議家長反擊並確保孩子不會對這些愚蠢的想法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