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軸心走到分岔口上 明年大選決定歐盟命運

撰文:麥俊和
出版:更新:

繼英國公投脫歐後,意大利人亦藉修憲公投表達對本國以至歐洲政治現狀的不滿,歐盟陷入前所未有的陰霾。歐洲一體化之路會否進入歧途,來年至關重要。荷法德3個歐盟創始成員將相繼舉行大選,荷蘭極右政黨民望領先,法德兩國選舉結果更可能令近年維繫歐盟的法德軸心動搖。法國新總統幾可肯定在右與極右候選人之間取捨,未來只會變得更「內向」,難以承擔領導歐盟的責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縱仍可望第三度連任,但面對內部極右勢力膨脹及黨內新生代挑戰,內外交困下獨木難支。

德法兩國明年舉行大選,德國總理默克爾(右)決定再度角逐連任,民望低迷的法國總統奧朗德則主動打退堂鼓,歐盟兩大核心國家的領袖迎來新的磨合期。(路透社)

作為戰後重建歐洲的核心國家,荷法德3國的明年大選備受關注。先說3月舉行大選的荷蘭,極右翼政黨在民調領先。11月底的最新民調顯示,如果荷蘭現時舉行大選,極右政客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領導的自由黨(PVV),將在國會150席中囊括33席,成為國會最大政黨。現任首相呂特(Mark Rutte)帶領的自民黨(VVD)將拿下25席,遠低於目前的41席,淪為第二大黨。

懷爾德斯高舉反移民和反伊斯蘭教旗號,2009年曾因煽動種族仇恨罪名被告上法庭,法官認為其言行未超越言論自由,判其無罪。去年他又捲入煽動針對荷蘭裔摩洛哥居民仇恨的官司,但案件今年10月底開審以來,其支持度不跌反升。按現時民調數據分析,自由黨成功邀請其他政黨組閣難度仍高,但荷蘭選後政局恐因新政府難產而動盪。

荷蘭大選後,法德兩國接力舉行選舉。法德軸心素來被視為歐盟融合的穩定力量,兩國近年同樣面對極右政黨崛起問題:法國國民陣線及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均靠着反移民及民粹主張俘獲民心,成為衝擊傳統建制的重要力量。

法國右與極右之間選擇

法國方面,民望跌至只有4%的總統奧朗德已宣布不會競逐連任,避免「左派進一步分裂」。日前辭職參選的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成為執政黨出戰大選的熱門,但無論瓦爾斯抑或其黨內對手的民望均大幅落後於其他黨派人選,勢將在明年4月的首輪總統選舉中出局。

照目前的形勢發展,法國新總統幾可肯定在右與極右之間取捨。代表中間偏右勢力的共和黨已選出前總理菲永(François Fillon)出戰,他在共和黨初選第二輪投票大勝對手朱佩後,重申會致力捍衛法國的價值觀,主張解放法國經濟,大幅削減政府開支,又反對移民和多元社會,部分理念與極右國民陣線黨魁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如出一轍。

馬林勒龐常發表反移民言論,又揚言當選後會發動法國脫歐公投。她與菲永一樣視「挽救法國」為執政首務,無論誰人入主愛麗舍宮,國策都將變得「更內向」,領導歐盟的重責將留給德國獨力承擔。

歐洲經濟近年持續不景,多國民間怨聲載道。(路透社)
荷蘭極右自由黨黨魁懷爾德斯官非纏身,民望不跌反升。(美聯社)

默克爾連任助穩定歐洲?

另一邊廂,德國將於明年秋季(8月至10月)之間舉行大選。AfD的極右主張雖然未成主流「氣候」,但民望已有11%,有機會進入國會,成為第三大黨。外界相信AfD在國會難以找到合作夥伴,將陷入孤立。領導基民盟的默克爾已宣布明年尋求第三度連任,民調顯示她再度勝出,但料需繼續與社會黨合組「左右大聯盟」。

默克爾如今被歐美輿論形容為抵禦民粹浪潮的橋頭堡,但如果德國想繼續成為維護歐盟穩定的支柱,默克爾必須「安內」,避免極右翼勢力擴張。

德國在默克爾領導下經濟發展穩定,失業率下降,雖然難民危機令其受到非議,但民望仍維持在四成以上,在德國無人能出其右,在歐洲政壇亦屬異數。話雖如此,正如德國《明鏡》周刊指出,許多德國人感到被忽視,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及聯合政府內對她的不滿聲音亦在上升。

基民盟日前舉行黨主席選舉,默克爾雖在無對手下連任,得票率89.5%,但明顯低於兩年前的96.7%得票率,有分析認為,黨內得票率不足九成,對默克爾來說已是警號。默克爾顯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她在黨大會上發表演講時主動談論難民問題,承諾收緊移民政策,不讓去年百萬難民湧入德國的歷史重演。她又提出禁止穿著伊斯蘭罩袍,向法國等鄰國回應社會上反伊斯蘭教思想的做法靠攏。

法德「分道揚鑣」恐毀歐盟

雖然國民陣線及AfD在大選勝出機會仍低,但無論結果如何,法德兩國近年在多項議題上分歧顯而易見,威脅歐盟融合的方向。就最近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而言,除了歐美之間的分歧外,德法作為歐盟的領頭人角色,也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默克爾支持TTIP並強調其重要性,指它可為歐洲創造就業機會。法國總統奧朗德卻表示法國的利益沒有得到重視,更要求停止有關談判。TTIP自2013年開始展開談判,在法德兩國及其他成員國各有利益盤算下,加上美國特朗普上台,協定恐怕難以短期內落實。

在對俄羅斯關係上,德法兩國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支持對俄作經濟制裁。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歐洲擔心美國減少對歐洲防衞的承擔,組建歐盟部隊等加強歐洲自身防衞能力以應對俄羅斯軍事威脅的呼聲上升,責任自然落在法德二國身上。

然而,法國兩大總統人選對俄羅斯的態度均與默克爾相左。極右翼的馬林勒龐固然以與普京關係「友好」為榮,共和黨候選人菲永亦形容自己是「莫斯科的朋友」,認為與普京對話比作出威脅更有效。他又試圖淡化俄國吞併克里米亞事件,批評西方對俄國的經濟制裁。這些言行與現屆政府理念相距甚遠,《經濟學人》在12月初的文章指出,若果菲永當選,問題不在於他親俄的立場,而是令到歐洲團結應對普京會難上加難。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