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緬甸的宗教力量 佛教僧侶尚未加入示威行列
緬甸政變發生以來,多個地方連續爆發示威。示威的民眾以學生及年輕人為首,反對軍政府與要求釋放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但在緬甸還有一股龐大的群體尚未加入其中,就是佛教僧侶。
緬甸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政府正式承認的種族高達135個,但在宗教方面有九成人口皆為佛教徒。城市各處可見的寺廟與僧侶,是緬甸佛教力量的代表。
但佛教在緬甸不僅只是宗教,他們亦代表着緬甸的民族主義力量。在英國殖民統治時代,政府為推進世俗教育,壓仰佛教並把基督教、印度教及穆斯林帶入緬甸,並為促進農業及經濟發展,讓印度的穆斯林人口不斷增加。加上當時印度商人控制着緬甸一些經濟領域,種種因素促成緬甸人對印度人的不滿,特別是穆斯林被視為對當地生活的威脅。
2007年袈裟革命
1988年軍方正式掌權,在軍事統治期間,佛教同樣備受打壓。在2007年,有超過8萬名的僧侶加入反政府示威行列,被稱為「袈裟革命」或「番紅花革命」。僧侶站在示威群眾的前線,要求軍政府撤回取消燃油補貼,釋放昂山素姬。儘管當年的示威被軍方成功鎮壓,但一般認為這次的僧侶示威促成了軍方妥協,為2011年民主化時代奠定基礎。
佛教的力量在近年被再度提起,原因正是英國殖民時代長久遺留下來的問題,緬甸的穆斯林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在民主化時代政府取消了對僧侶言論自由的限制,他們對反穆斯林的言論日漸高漲,民族主義的言論受到佛教徒廣泛的歡迎,漸漸成為一股龐大的力量。
而昂山素姬與軍方共同領導的政府無視,甚至促進了針對穆斯林的言論發展,最終促成了2016年羅興亞人危機。
鞏發黨望吸引僧侶支持
在2020年的大選,軍方為重奪議會議席,與昂山素姬的全國民主聯盟展開對抗。儘管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與佛教無直接關係,但該黨在競選活動中的言論無疑吸引了他們。鞏發黨把自己塑造成「保護宗教」的形象,把全民盟描繪為破壞宗教的政黨。
軍方希望藉着鼓吹民族主義,吸引僧侶的支持,然而2020年大選中鞏發黨慘敗收場。
在政變發生後,人們偶爾可見僧侶加入反對軍政府的示威,但他們人數不多,僧侶尚未正式加入示威的團體中。外界正關注他們會否再次組成如同袈裟革命的力量,對軍政府造成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