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影相從來不笑? 四大原因:原來跟牙齒有關
拍照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少人一拿起相機自拍,總能夠做出十個八個不同的表情。不過翻看舊照片,無論單人照、團體照,還是全家福,相中人總是一面古肅,不帶一絲笑容。究竟是以前的人不苟言笑,還是另有原因呢?
原因一:牙科技術落後 牙齒不好看
坊間流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與牙齒有關,由於19世紀初期的牙科醫療技術有限,而且診金高昂,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當時的人即使牙齒不整齊未必能找牙醫矯正,如果牙齒蛀掉了就得整隻拔掉,因此他們拍照時都不愛露齒咧嘴笑,以免影響外觀。不過有人不同意這個講法,因為既然每個人的牙齒都不好看,大家都不會特別介懷,因此毋須遮遮掩掩。
原因二:曝光時間長 不能笑足15分鐘
歷史上第一張照片出現在1826年,是法國發明家涅普斯(Nicephore Niepce)所拍攝的,名叫《在樂加斯的窗外景色》(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這張照片花了近8小時曝光才完成。後來,另一名科學家達蓋爾(Louis Daguerre)發明了銀版攝影技術,將曝光所需時間大大縮短,但仍需要待15分鐘。如果期間要保持同一個笑容,應該會臉部僵硬,因此放鬆面部肌肉,不作任何表情,是最合理的選擇。
原因三:咧嘴大笑不合禮儀
以前拍照不像今時今日般普及,按一下快門便成事,而是屬於上流社會人士的奢侈,或者是極其重要的場合才會拍照,而在這些場合咧嘴大笑並不合禮儀。而且17世紀時期的歐洲文化,將露齒笑與沒教養和低下階層劃上等號,因此有身分地位的人在拍照和畫肖像時都不會這樣做,選擇板起臉來。《笑的歷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Smile)作者Angus Trumble寫道:「當時的歐洲文化將咧嘴笑與瘋癲、下流、吵鬧、醉酒等不禮貌的行為,聯繫起來。」
原因四:拍照要笑是廣告效應
以前的人拍照總是一臉嚴肅,到了何時我們才展現笑臉呢?而笑着拍照又是否自然的行為?來自保加利亞的文化和傳播研究學者Christina Kotchemidova認為開心時會笑是天生的行為,但是對着相機鏡頭笑卻是從社會、文化學回來的。學者普遍認為這種文化,是由攝影器材公司柯達的廣告製造出來。1888年,柯達推出輕巧且便宜的「傻瓜機」,標榜人人都能隨時隨地享受攝影的樂趣。為了推廣相機,柯達在雜誌刊登廣告,廣告中的人個個開懷大笑。柯達希望傳遞一個信息:原來拍照是輕鬆自在的活動。就這樣柯達的廣告成功扭轉社會大眾對攝影的看法。直至現在,相機變得愈來愈輕巧、平民化,性能也愈來愈好,拍照已經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人也逐漸學懂在鏡頭下展現最自然的笑容。
(時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