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支配美國未來外交政策的是中國 不是國務卿人選布林肯
美國媒體11月24日刊出一篇由智庫研究員撰寫的文章,題為《美國外交政策將由中國支配,而不是拜登挑選的布林肯和沙利文》,分析中美關係未來走勢。
美國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研究員哈納尼亞(Richard Hanania)的文章稱,支配美國未來外交政策的不是布林肯和沙利文,而是中國。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已公布準備提名前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擔任新政府國務卿,並挑選沙利文(Jake Sullivan)出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
文章稱,拜登在競選活動中多次批評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對外政策,並承諾通過改變行動路線來保證美國的國際地位。
與特朗普外交政策團隊挑選共和黨中偏激人物形成對比的是,布林肯和沙利文處於民主黨主流陣營的中間位置,喜歡向對手展示美國的實力,尤其是向正在崛起的中國。但他們也對某些領域的合作持開放態度,更傾向於與盟友友好合作。
▼相關圖輯:拜登當選後可能將讓世界產生10大變化(點圖放大)▼
傳統觀點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媒體認為,拜登上任後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終結特朗普時期許多推崇「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政策,回歸「承諾開放市場,願意保護和接觸盟友,渴望在全球發揮領導作用」的冷戰後共識。
文章駁斥道:「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特朗普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的外交政策,也不能認為上次大選的結果將使美國的角色發生轉變。未來幾年,美國將發現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有所下降,但這不是因為這次選舉或上次選舉的結果。相反,這種轉變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地緣政治和經濟現實,主要是中國的崛起,正迫使華盛頓採取這種做法。」
文章指出,1990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DP)是中國的17倍。而根據不同衡量標準,中國已經或將在未來10年左右超過美國。華盛頓關於如何應對這一問題的辯論,是贊成制裁和加倍軍事承諾的「鷹派」,與希望跟中國鄰國實現經濟一體化的「鴿派」之間爭辯。但無論哪一方獲勝,將美國的實力保持在同一水平的希望都是一種幻想。
美國已經對韓國和菲律賓等盟友感到憤怒,因為她們更願意與北京和平共處,而不是意圖制衡。未來這種挫敗感還會增加。11月中旬,中國、韓國、日本和澳洲等15國剛剛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CEP將塑造未來幾十年的全球政治格局,鞏固北京「作為亞太地區中心的天然地位」。
與此同時,在美國盟友的範圍之外,也可以感受到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力。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中東霸主」。比如,美國可以孤立伊朗,直到伊朗政權崩潰或被迫屈服於美國的要求。但現在,美國孤立伊朗的施壓策略受到中伊關係限制。
▼相關圖輯:有可能加入拜登內閣成為部長的熱門人選都有誰?請點擊放大觀看:
2020年7月,中國與伊朗達成一項協議草案,根據該草案,中國將向伊朗銀行業和電訊等關鍵行業提供投資,而伊朗將提供廉價石油。文章稱,考慮到德黑蘭有能力與中國達成協議,拜登計劃尋求重返奧巴馬(Barack Obama)談判達成的伊朗核協議,結束在經濟上孤立伊朗的目標,轉而專注於核不擴散,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章分析,那些令華盛頓政府不滿的國家現在可以找到一個更富有的贊助人或盟友,而且由於地理原因,這些國家往往能夠更好地從貿易中獲益。儘管中國沒有表現出發展遠程軍事力量的意願,但目前中方正在南海建造人工島,這將幫助它在邊界附近發生戰爭時獲得終極優勢。
作者認為,中國崛起創造新的經濟和地緣政治現狀,這是無法忽視的現實。未來幾年,美國領導人將必須認識到,單方面孤立的流氓(rogue)政權時代已經結束,東亞的未來將更多地取決於中國而非美國的行動。
文章認為最危險的地方在於拒絕接受這樣的現實,還去奉行試圖維持美國霸權、但只會導致貿易爭端甚至戰爭的政策。那些希望美國外交政策不那麼好戰、不那麼咄咄逼人的人士,應該致力於防止上述最壞情況發生。從長遠來看,華盛頓的領導人要麼主動「克制」,那麼還有處理好的希望,要麼最終被迫「克制」。
↓相關圖輯:想看更多拜登愛犬Champ及Major的照片,請點擊放大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