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諾貝爾獎今起頒發 金獎牌珍貴無價 為何昔日有人拼命溶解?

撰文:何文翰
出版:更新:

2024年度的諾貝爾獎(Nobel Prize)會在10月7日至14日之間陸續公布,其中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會在香港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揭曉。得獎者會在年底獲頒發18K金獎牌,它是科學界殿堂級最高榮譽,不少人窮盡一生精力也得不到,故此得獎者都珍而重之。不過在1943年,竟然有人設法要溶解它。

四名「忍痛毀牌」的諾貝爾獎得主,分別是勞厄(Max Von Laue)、博爾(Niels Bohr)、弗蘭克(James Franck)和海韋西(George de Hevesy)。首三人先後在1914年、1922年和1925年獲得物理學獎,海韋西則是1943年化學獎得主。他們發生在二戰時期的驚險故事,如今聽來仍教人捏一把汗。

自納粹德國1933年起成立以來,位於哥本哈根的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一直是德國猶太裔物理學家的「避難所」。這也是丹麥物理學家博爾效力的研究所。公開反納粹的勞厄及猶太裔的弗蘭克獲獎後,便將獎牌送去博爾所在的研究所,以免被德國政府充公。

丹麥物理學家博爾在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Getty)

納粹政府1940年4月佔領丹麥後,「避難所」不再安全。由於當時私運黃金離開德國是違法行為,兩枚留在研究室的獎牌頓成眾人的「催命符」,因為獎牌印有得獎者姓名,是犯法的鐵證。

博爾須在數小時甚至數分鐘內想出解決辦法。同事海韋西當時決定溶解獎牌。當納粹的鐵蹄踩在哥本哈根的街上,海韋西正忙着溶解獎牌。這不是容易的工作,因為黃金是惰性金屬,難以溶解。

匈牙利放射化學家海韋西1944年11月11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實驗室工作。(Getty)

海韋西處理獎牌用的是王水(Aqua regia)。這是由濃硝酸和濃鹽酸按1:3比例混合而成的溶液,具有溶解黃金及其他惰性金屬的能力。不過溶解過程依舊緩慢,幸好隨着時間過去,獎牌和王水最終化成橙色的液體。

納粹人員其後進入研究室搜查,但未對這瓶盛載橙色液體的燒杯存疑。海韋西二戰結束後回到研究所時,發現燒杯原封不動。

海韋西大約在1950年1月時將獎牌化成的粗金屬送回瑞典皇家科學院(Swedish Academy)。諾貝爾獎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其後以此重製獎牌,並在1952年重新頒發給勞厄和弗蘭克。

物理學家弗蘭克在192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為1954年10月4日弗蘭克和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美國紐約交談。(G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