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發動「友善之牆」源於國際制裁 伊朗1200萬人吃不飽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伊朗的「友善之牆」(Wall of Kindness)為窮困或無家可歸的人士提供所需溫暖,在全球掀起仿傚熱潮。事實上在多年經濟制裁下,很多伊朗人的生活足襟見肘,連社會福利政策也受影響,不少人要靠接濟才能度過寒冬。西方社會今年起逐步撤銷對伊朗的制裁,有望為人民活生活及慈善服務帶來曙光。

受經濟制裁拖累,伊朗人貧窮問題近年也越見嚴重,去年初,伊朗70%基層人士生活於貧窮線下,這些勞力階層即使辛勤工作一整天,都未及滿足基本需要,部分人甚至要打兩份工,才勉強足夠應付生活。

 

數字顯示,勞工階層的購買力在去年下跌73%,最低月薪大約為170美元(約1300港元),遠遠落後於物價通脹。在伊朗要養活一家四口,每月大約需要400美元(約3100港元),估計吃不飽的基層人士多達1200萬人,佔伊朗7700萬總人口足足一成五。衛生部亦承認,高達78%伊朗人的飲食欠缺蔬菜及水果,飲食不健康衍生醫療隱憂,同時為國家帶來負擔。

 

制裁不但令到伊朗國民生活艱苦,更加令到藥物長期短缺,因為國際間的銀行均拒絕與伊朗有任何金錢瓜葛,令到買基本藥物在伊朗變得十分困難。不過,隨着西方國家於1月中宣布撤銷對伊朗的經濟制裁,非政府組織有望可進行更多救緩工作,紓緩伊朗基層壓力。

一名男子把捐出的三文治放入「友善雪櫃」。(美聯社)

目前,伊朗首都德黑蘭有15000名無家可歸者,在街頭席地而睡,當中8成是癮君子,1成5是婦女,失業率貼近11%。大學生拉克察爾(Mohammad Javad Lakzaie)指,國際對伊朗核計劃的制裁令不少伊朗人受苦,他說:「有些人薪金很低,生活足襟見肘。一些在學的年青人衣食住行需要靠自己,他們都需要幫助但難以啟齒,擔心尊嚴都沒有了。」

部分友善之牆變成衣櫃及書架,供人領取生活所需。(網上圖片)

政府扶貧無力 石油大國竟要人民捱餓

 

雖然國際制裁顯然傷害伊朗的平民百姓,但伊朗人也將問題歸咎於國家本身。「友善之牆」影響力再大,在背後推動的莫過於這些借出外牆的伊朗家庭,以一把鎚子及一排鈎子,救助活於水深火熱的人。傳統上,伊朗的清真寺擔起慈善組織的任務,但自革命年代以來其角色被政治化,普羅大眾與清真寺已減少聯繫。

 

有人慨嘆,民眾需要自發互助,代表政府無力扶貧。有網民直言,伊朗堂堂一個石油大國,居然要靠人民自救,掌權者還不及人民體貼。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