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示威|抗爭跨越洛杉磯兩代人 黑人不再孤單 期許不一樣結局
種族問題可說是美國的「民族傷痛」,大概是弊大於利。作為首位黑人總統的奧巴馬(Barack Obama)也指,美國沒有能力一舉剷除植根400年的種族主義。
非裔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激起全國示威。加州洛杉磯(Los Angeles)時隔28年後再次爆發大型種族示威,勾起1992年騷亂伴隨的記憶。不過所有人也期望,今次的結局能夠不再一樣。
↓↓↓非裔漢疑因警方過度暴力執法致死 導致美國多處發生示威或騷亂:
白人警打黑人被判無罪 引發騷亂
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威脅引用《反叛亂法》 (Insurrection Act)出動軍隊平亂。對上一次引用同樣法例便正是1992年洛杉磯騷亂。
1991年,羅德尼金(Rodney King)被四名白人警察毆打,過程被拍下。四名警察雖然因為使用過份武力遭起訴,不過獲判無罪,隨即引起騷亂。當時黑人聚居的南洛杉磯爆發暴力事件,蔓延到全市。超過60人被殺,包括10名警察和國民警衛隊。數以千計的建築物被焚毀。
當時,逾4,000名國民警衛隊成員出動控制場面。騷亂爆發三日後,時任總統老布殊(George H. W. Bush)引用《反叛亂法》,部署4,000名士兵和海軍陸戰隊成員,並派出1,000名接受過城市警務訓練的聯邦部隊成員到洛杉磯。
多元文化結伴前行 矛頭直指比華利山
同樣因為警暴引爆民憤,搶掠和破壞場面重演。但不同的是,黑人不再孤單前行。走到街頭聲援的,還有白人、拉丁裔人和亞裔人。洛約拉馬里蒙特大學的教授格拉(Fernando Guerra)指出,多元文化正是兩者的分別,「非裔美國人和拉丁裔人當年都走到街頭,那是真的,不過並非一起,他們互相孤立。」
我很高興,所有人不論膚色也走在一起。
28年前的騷亂集中於南洛杉磯和韓國城(Koreatown)。韓國城之所以遭殃,是由於有韓國店主指摘黑人少女偷竊橙汁而將她槍殺,激起黑人和韓裔人的矛盾。至於今次的示威,矛頭卻直指白人和富豪,正如2013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示威首次臨到洛杉磯,便是在比華利山(Beverly Hills)舉行。
比華利山是特權和奢華的象徵。「黑人的命也是命」共同創辦人Patrisse Cullors解釋,在比華利山發起示威是因為黑人社區已經知道問題,他們要走到洛杉磯象徵白人的心臟地帶,「這些人要聽到我們的痛苦和哀慟」。
種族歧視的背後也埋藏對社會不平等的怒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盧斯金公共事務學院的全國調查發現,今年有近三分二的40歲以下洛杉磯居民認為,洛杉磯不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地方,反而是富者愈富、普通人舉步維艱的地方。
警察制度崩壞 改變始於今日?
當年的騷亂結束後,洛杉磯警方進行多方面的改革。除了聘請更多有色人種加入之外,部份警員擔當社區聯絡的角色,開始參與居民的日常生活事務,改善警民關係。多任警察首長努力改變警察文化,警察不再視自己為戰士,也不視少數族裔社區為戰場。
洛杉磯警方對疑犯開槍的數字大減,從1990年的115名疑犯被槍擊,減到2019年的26名。不過直到今日,警察仍然被指濫權,甚少有警員因為開槍被起訴,對上一次已經是2000年。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泛非研究教授阿卜杜拉(Melina Abdullah)認為,警隊28年來也沒有大改變。
今日的示威者對警察提出具體的訴求,包括削減撥款。市長加切蒂(Eric Garcetti)回應訴求,將2.5億美元的警察開支改為就業、教育和醫療用途,並宣布修改警隊政策,要求警員遇到使用不合符比例武力的情況時介入。不過能夠帶來真正的改變則是未知數。
當一天結束的時候,當塵埃落定,當火被撲滅,當破爛的玻璃修好,我們恢復如常的生活。我們一次又一次對崩壞的警察制度視而不見。
不少洛杉磯居民對當年的騷亂記憶猶新,市面一片狼藉。不過沒有人想再經歷軍臨城下的日子。有人擔心,軍事回應只會導致警民關係惡化,將過往的努力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