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經濟學獎不是由諾貝爾成立? 兩得主獲獎惹爭議
新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爐,不過,經濟學獎的名字卻一直惹來爭議,因為這個獎項並非由諾貝爾設立,而是由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央行成立300周年而設立。諾貝爾的後人彼德(Peter Nobel)斥責,指諾貝爾並無意願成立經濟學獎。經濟學獎的評審委員由瑞典皇家科學院任命,曾選出具爭議性人物,如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及納殊(John Nash)。
獎項非諾貝爾開創 名字惹爭議
經濟學獎全名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
在1960年代,瑞典銀行業及商界在推動「自由市場」的經濟改革,讓央行擺脫政治管制。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教授 Philip Mirowski指在1960年代,銀行希望變得更加獨立,不過,此舉惹來政治爭拗,質疑它可否獨立於政治。為了增加其可信性,便需確立在政治以外的科學可信性。
諾貝爾的後人彼德(Peter Nobel)於2005年向美聯社表示,這經濟學獎是經濟學家利用公關手段,提升其信譽。他又斥責說,獎項常頒予股票市場的投機者,其家族成員亦不斷提出要取消獎項或重新命名。
1976年佛利民獲獎惹左翼不滿
被喻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任教,他倡議自由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干預市場;政府的主要角色是穩定貨幣供應。佛利民在1976年獲得經濟學獎,不過,卻因他偏向小政府大市場的主張,惹來倡議左翼經濟學人士不滿,在獲獎當日有數百人在斯德哥爾摩示威。
1994年博弈論學者納殊被斥反猶太
經濟學家納殊(John Nash)致力研究博弈論(Game Theory),在其博士論文便提出「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有限的選擇下,如「囚徒困境」,考慮對手的抉擇,令自己可以下一個最佳選擇。納殊於1994年獲得經濟學獎,他的故事也拍攝成電影《有你終生美麗》。
不過,他獲奬當年有人認為其患上思覺失調症而不應獲獎,他更被指反猶太而惹來批評。他其後多次否認反對猶太的立場。他曾承認於1967年寫過攻擊猶太人的信件,但卻在1959年就罹患精神病,1970年才出院,他表示,或許曾在妄想狀態下說過可被解釋為反猶的話,但絕非本意。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