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自由博愛】法司法部長請辭抗議反恐法 聖戰題材片照上映
法國社會所推崇的「自由、平等、博愛」原則,於去年就受到嚴重挑戰。2015年初有查理周刊遇襲,11月則有導致130人喪生的巴黎恐襲,兩宗均與近年的伊斯蘭極端分子有關,社會上要求嚴厲反恐不惜犠牲自由的情緒日益高漲,然而仍有不少法國人堅持,不能因為恐怖襲擊威脅,就在自由平等博愛等原則上妥協。法國司法部長就因為反對一項褫奪已定罪恐怖分子法國國籍的法案而請辭,另外一齣聖戰題材紀錄片亦獲准上映。在他們眼中,犧牲法國社會信奉的崇高精神,其實與輸給恐怖主義無異。
有時候堅持是抵抗,有時候抵抗意味著離開。(Parfois résister c'est rester, parfois résister c'est partir.)
法國司法部長托比拉周三早上在社交媒體twitter留下上述的片言絮語,並向法國總統奧朗德請辭,原因是她反對一項授權國家可針對擁有雙重國籍的已定罪恐怖分子,褫奪其法國國籍的法案。63歲的托比拉表示,法國面對的恐怖襲擊威脅的確非常嚴峻,但事實證明法國人有能力抵抗這些脅迫,法國不應因此而放棄共和國的價值觀。
雖然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反駁新法例只針對雙重國籍者,是要避免有人因被遞奪法國國籍而變成無國籍人士,又指條例只適用於犯下最嚴重罪行的犯人,不過托比拉和左翼人士認為,新例實際是將擁法國公民分化成擁有雙重國籍和單一法國籍兩種,只有擁有雙重國籍的法國人才有可能受此懲罰,儼如二等法國人,是一種分化國民的歧視政策。此外,這種懲罰政策,也不見得真能防止極端分子發動恐襲。
托比拉出生於法屬圭亞那,這位擁抱左翼思想的司法部長,長年不受法國主流政治所喜,直到2012年左翼社會黨執政,新上台的法國總統奧朗德委任托拉比為司法部長,推動准許同性伴侶結婚的法案,她亦於2013年不負眾望完成政治任務。法國政治學者夸爾塔斯(Bruno Cuatres)指出,當奧朗德政府的國家安全政策越來越偏離左翼思想時,托比拉的言論,經常令社會黨的政治立場變得有點無稜兩可。或許法國司法部長的另一個名銜——國璽守護者(Garde des Sceaux,英語可譯為Keeper of the Seals),令到托比拉肩負的道德責任實在太沉重,為了刻在國璽上的自由女神,向來堅信左翼思想的她,今回與奧朗德終出現無可挽求的嚴重意見分歧,不得不分道揚鑣。
除了托比拉甘願放棄權位也要堅持博愛平等的信念,一些法國人亦在文化層面,遏力捍衛這些崇高信念,不因恐襲威脅而改變。
一套名為《Salafistes》(意譯:沙拉菲主義者)的電影,紀錄了由馬里古城廷巴克圖(Timbuktu)於2012年被蓋達及其他武裝組織佔領後,到現在出現ISIS滲透後的情況,原意是要顯示當地人民目前的生活面貌。電影導演馬戈林(Francois Margolin)指,片中的受訪者解釋了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的理念,並揭示了他們如何實踐這些理論。他相信觀眾有智慧作出正確的判斷,不會受極端思想所迷惑。
然而反對者質疑,並非每人都可作出明智分辨,認為這套電影存在宣揚沙拉非主義這種原教旨主義思想的風險。負責為電影評級的法國國家電影局指,片中展示了2015年初查理周刊襲擊後一名中彈身亡警察的映像,認為電影「有辱人格」。法國文化部長佩爾連(Fleur Pellerin)看過電影後則認為,電影並沒有大力反駁片內極端分子的言論,不過當局在最後仍「維持原判」,在首映前最後一天,將它評為18歲以下人士不准觀看的級別,可以公映。在法國,只有片中有大量色情或暴力畫面,才會獲此評級,而紀錄片遭到如斯對待更是絕無僅有。
電影原定在30間戲院上映,經評級後僅得3間願意繼續放映,但由於聖戰題材在現今法國極度敏感,仍可上映已算是對創作自由的一種肯定。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