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姬四出打交道 訪華又訪美謀外交突破
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周三(14日)對美國展開訪問,她在白宮與總統奧巴馬會談。奧巴馬在會後宣布,美國將會很快撤銷針對緬甸的制裁,並恢復優惠關稅,此舉有助推動緬甸民主進程。分析認為,美國向緬甸釋出善意,明顯是想強化與緬甸的關係,強化對亞洲的影響力。昂山素姬訪美前夕,上月首先訪華,中方對她高度重視,以國家元首規格接待。緬甸一直被中、美兩國視為必須爭奪的地盤,昂山素姬的外交動向備受國際關注。
前印度駐緬甸大使巴蒂亞(Rajiv Bhatia)在《印度教徒報》撰文稱,昂山素姬運用外交手腕改善緬甸與各國關係。全民盟自今年3月上台執政,昂山素姬先後走訪泰國和老撾等東盟鄰近國家,開啟外交新局。她訪泰期間關注到當地有超過300萬的緬甸移民工,承諾將與泰方簽署相關協議,保障緬甸勞工的工作權益,改善他們的待遇。她同時與泰緬邊境武裝簽署停火協議,避免衝突再生,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為優先考慮,作風務實。
昂山素姬上月抵華,展開為期5天的訪華行程。她會晤習近平前向記者說:「作為好鄰居,中國會盡一切努力推進緬甸和平進程……如果你問我,對我的國家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那就是爭取我們不同民族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團結。沒有和平就沒有辦法持續發展。」對昂山素姬而言,她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實現民族和解,解決70多年來緬甸政府與追求擴大自治權的少數民族之間的武裝衝突,希望透過新彬龍會議推動緬甸和平進程。
謀求大國之間的平衡外交
「親西方」的昂山素姬與中國靠近,目的是借助中國來游說地方武裝參與和平會議。習近平在會談中重申,中方會為維護中緬邊境和平穩定共同作出努力。然而,緬甸政府與地方武裝在8月31日召開的新彬龍會議中,暫未達成和平協議,政府有意每半年舉行一次,相信緬甸距離和平穩定仍要經過漫長的階段。
昂山素姬除了跟中、美國打交道,她將於10月出席印度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BRICS)和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BIMSTEC),尋求經濟和貿易合作,促使緬甸自身的國家利益最大化,有助增加緬甸在區域外交的影響力。
道德光環在掌權後褪色
由民主女神變身為實權領袖,昂山素姬面對不少爭議,她為了繞過憲法限制而公開表明要「凌駕於總統執政」,又迴避人權組織極為關注的羅興亞人問題,都令其道德光環褪色。她在外交上的取態亦備受矚目,上台後與中國靠近,便被一些論者質疑是背棄理想,向實際利益低頭。
昂山素姬是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緬甸民主運動的靈魂人物。過去有關她的事情,一度成為中國社會的敏感詞,且不時被北京點名批評。中國政府曾擔心她的民主形象會激發國內異見人士發起類似行動。去年6月,素姬以反對派領袖身分歷史性出訪中國,但北京對待這位爭議人物的手法相當謹慎,既沒有安排官員接機,媒體曝光率也甚少,有別於她上月訪華,受到國家元首級禮遇。
訪華避提劉曉波惹非議
國際組織「人權觀察」中國事務負責人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8月初發表文章,敦促昂山素姬訪華時,應利用自己被緬甸軍政府軟禁多年的經歷以及個人聲望,向中方提出釋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要求。但昂山素姬在中國期間隻字不提人權問題。
這無疑令關注昂山素姬道德權威的人失望。中國官方輿論則對其務實作風表示欣賞。《環球時報》評論說:「昂山素姬現在不得不正視國家面臨的種種問題,她不再僅僅追求西方國家給予的好名聲。」《人民日報》也指出,中國本以為昂山素姫上任後會立即和西方國家增進關係,「但她去年對中國的訪問徹底推翻了這種預期。這也源於她對中緬之間貿易現實的清晰認識。」
引人質疑背棄了理想
昂山素姬多年來被西方熱捧為「民主女神」,當她從道德高地返回現實,難免形成落差,但據其親信透露,她在2003年已私下表示:「中國是我們最重要的鄰居,所以我承擔不起與中國反目的後果。」此言反映一個事實,就是許多論者一直以來也許被昂山素姬的道德光環蒙蔽,她固然視爭取民主為使命,但亦希望實現自己的治國藍圖。
昂山素姬如今所為,其實是在兌現逾20年前被剝奪的治國宏願,而她在外交上展示的務實態度,也許反映出她作為一名政治家的自我定位。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