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協議】商品交易商質疑中國對美採購承諾恐難兌現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在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中做出的採購承諾「過於激進,不太可能實現」。有中國國內穀物交易商表示擔憂,如果承諾中的大量美國農產品進入中國,對其將是一場災難。
據路透社2020年1月14日報道,大宗商品交易商和分析人士正在努力規劃,中國將如何達到在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中承諾的從美國購買令人瞠目結舌的數額。
中美將於1月15日簽署第一階段協議。據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已承諾購買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供應,並將在未來兩年內將美國的農業採購增加約320億美元,高於2017年240億美元的基準水平。協議還規定中國另外購買800億美元的美國製成品。
北京完成承諾或舉步維艱
報道稱,這些總額肯定會縮小兩國每年約3,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然而,研究中國大宗商品流動的分析人士仍然懷疑,北京能否在不威脅到與其他供應商的貿易關係、不損害中國國內生產商、不大幅改變進口標準的情況下消化如此大量的美國商品。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駐香港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要麼中國大量增加進口,減少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1.5%的經常帳戶盈餘,要麼中國從目前與美國競爭的商品供應商那裏轉移貿易,「我認為第二種情況更有可能出現。」
中國貿易消息人士和分析師表示,中國必須將美國原油、液化天然氣運輸量以及乙烷和液化石油氣等石化原料的進口包括在內,才能達到目標。
但他們表示,除非簽訂新的供應協議,取代其他出口商,否則中國在履行對美承諾上仍將舉步維艱。
新亞能源(SIA Energy)駐北京的分析師Seng Yick Tee表示,500億美元的目標「過於激進,不太可能實現」。他補充說,2017年和2018年,美國對中國的能源產品出口約為80億美元。
「為了達到每年250億美元(的採購目標),所有的進口需要增加兩倍。」
此外,質量,而非數量,可能是中國履行對美承諾的另一個障礙。分析師Seng Yick Tee表示,中國大多數煉油廠的設計初衷是加工中酸性原油,但美國的原油大多是輕質、低硫。
採購目標「令人震驚」
一位駐中國的穀物貿易商說,中國承諾在兩年內將對美國農產品進口增加300多億美元,這是「令人震驚的」,因為這一增量超過了中國在一年內從美國購買農產品的價值。「如果320億美元是總數,而不是增加的數字,那才更有意義。」
荷蘭國際集團(ING)駐香港的大中華區經濟學家彭藹嬈(Iris Pang)說,一個出口國給出如此之高固定的美元物品價格也有可能造成供應中斷,扭曲國際市場上農作物的價格。
彭藹嬈說,世界其他地區的農產品價格可能會更低,特別是在中國2020年1月份降低進口關税之後。因此,即使中國取消報復性關税,美國的農產品與其他經濟體相比也沒有競爭優勢。
貿易商還質疑中國可以從美國購買什麼產品,因為非洲豬瘟降低了動物飼料對大豆的需求,而保護國內農民的配額限制了糧食進口。
一位中國糧食進口商的交易員表示,「中國肯定會購買更多的大豆,比如說,3,000萬到4,000萬噸。對於小麥,或許我們可以在進口配額內增加購買。」
另一位穀物交易商表示,「如果如此大量的產品進入中國,對我們(在國內市場)將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