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秩序之爭 奧巴馬受三重打擊
「重返亞洲」是奧巴馬外交戰略的核心,然而8年光陰轉眼即逝,中美在貿易領導地位與地緣政治影響力上的角力白熱化,奧巴馬屢次表明不欲國際經濟秩序的主導權落入中國手上,並視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為守住西方制訂全球經濟規則主導權的關鍵,但他最後一次的亞洲行,卻籠罩在這兩大協定難產的烏雲之下。
奧巴馬在任內推動TPP與TTIP這兩大自由貿易協議。TPP談判始於2010年3月,美國與11個太平洋沿岸國家在去年10月初達成基本協議,同意自由貿易,以及在投資和知識產權等領域上統一規範。然而TPP在美國國內面臨重大反對聲音,壓力既來自控制國會兩院的共和兩黨,亦來自奧巴馬所屬的民主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上月表明,參議院不會在今年表決TPP,意味奧巴馬明年1月卸任前無望拍板,由於兩名總統候選人希拉里與特朗普均明言反對,TPP可能胎死腹中。
奧巴馬出發前往亞洲前,白宮便再三警告國會,若在奧巴馬卸任前還不批准協定,勢必削弱美國在亞太區的領導角色。美國貿易代表弗羅曼(Michael Froman)近日便這樣斥責國會拒絕通過TPP:「我相信到最後,國會都不願親手把通往城堡的鎖匙交給中國。」
TPP國會拒批 TTIP德法唱淡
TPP前景不明朗,「兄弟」TTIP同樣觸礁。美國與歐盟自2013年起就TTIP展開談判,至今已談判了14輪,若然成事,TTIP涵蓋成員將佔全球經濟生產總值一半,以及全球商品及服務貿易的三分之一。TTIP同時還是西方同盟的合作。有分析認為,在新興市場全速發展之際,TTIP也許是西方繼續主導全球經濟秩序的「最後機會」。
不過歐美之間的談判並不理想,彼此間有眾多細節未能妥協,各歐盟成員國的取態不一,適逢英國於今夏公投決定脫離歐盟,歐盟內部變數良多,亦為貿易協議談判蒙上陰影。
在奧巴馬啟程前夕,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主動指出,美國與歐盟協商的TTIP已經夭折(de facto failed),「只是沒有人願意承認這一點」。法國貿易部長費克爾(Matthias Fekl)隨後表示,將在本月歐盟部長會議上要求暫停TTIP談判,理由是當前的協議內容只對美國有利,「這不是盟友之間應有的磋商方式」。
加拿大加入 亞投行如虎添翼
反觀中國領導的亞投行,近日卻迎來佳音。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上月底首次訪華,在會見中國企業家時表示「正積極考慮加入亞投行」,翌日便已落實加入。加拿大既成為首個加入亞投行的北美國家,也是繼英國、德國、澳洲及韓國之後另一加入亞投行的美國盟友,未有理會美國呼籲。
本身已有57個創始成員國的亞投行,獲加拿大加盟後將如虎添翼。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日前在杭州透露,新一批申請的成員國有24、25個,包括來自東歐、北非、拉美,而加拿大是當中經濟規模最大的,預計這批申請會於今年底前完成手續,明年就可正式成為會員。亞投行亦已投入運作,在6月底前正進行四個亞洲基建項目,包括孟加拉鋪設電力、巴基斯坦公路、印尼棚屋區重建等,前景似乎相當樂觀。
美國黨爭 如意算盤打不響
TPP、TTIP與亞投行性質上並不相同,前兩者屬於區域貿易組織,後者則是支援地區基建的多邊投資機構。不過,在政治外交層面上,它們也代表中美在國際影響力的比併。美籍印度裔國際關係專家康納(Parag Khanna)撰文指,TPP及TTIP能否促成,將影響到西方是否能夠守住全球經濟秩序的主導權。他指出,特朗普與其他反對TPP的人未能明白,大家正身處一個三極化經濟的時代:北美、歐洲、亞洲各代全球生產總值的三分一,當中亞洲的增長速度比其他兩地快兩倍,全球超過一半人居住在亞洲,高速城市化也產生大量新的中產階層消費者,TTP的戰略價值對美國來說也相當重要。他總結:「未來全球增長點在亞洲,無論美國在不在,亞洲都會發展好自己,中國卻是一直在那裏,等着我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