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中國借「杭州模式」維護全球化

撰文:余偉邦
出版:更新: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於9月4日至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此次G20峰會以「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和包容的世界經濟」為主題,主辦國中國把會議重點放於維護多邊貿易體制、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反對保護主義等問題,為全球化尋找出路更是中國所期望主導推動的議程。

誕生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中的G20峰會,本身是具有應急機制的論壇,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兩大陣營利益訴求不一,使得G20峰會雖然每年都聲勢浩大地召開,卻難以見到實質的成果。在多年的蹉跎中,世界經濟復蘇依然緩慢,危機和蕭條曠日持久。各國領袖多次聚首,取得了一定共識,都認為世界經濟處於模式轉型和結構重塑期,但對如何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如何確定未來的國際經濟規則,並未達成一致,也沒有採取多少共同行動。而面對地緣政治矛盾加深、反全球化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一系列突出問題,避免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回潮是本次G20峰會的一個艱巨任務。

全球化矛盾深 中國欲開新局

中國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不斷強調的不僅是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而且是着力期望參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治理機制,甚至推動國際規則的重構。已具有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承辦經驗的中國,對於自己再一次的主場外交似乎顯得信心十足,而其目標與議程的設置也更加「以我為主」——藉由中國的「杭州模式」主動引領推進中國的「全球化」議程。

最近一輪的全球化主要是從1980年代的英美國家開始,通過貿易投資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經濟發展。中國本身也從這一波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這一波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在促成世界經濟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和各國內部帶來了諸多非常嚴峻的問題。在國際層面, 國家之間各種政策協調遠遠跟不上全球化的進程。而全世界,全球化所導致的貧富差異加大,社會不公平加劇的弊端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日趨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國作為主場的G20,成為了最多發展中國家參與的一屆。中國邀請了東盟主席國老撾、非盟主席國乍得、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主席國塞內加爾及哈薩克、埃及兩個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一同出席杭州峰會。很明顯無論是在全球經濟進一步可持續性復蘇的問題上,還是在推動由中國策動建立的經濟聯繫(亞投行、「一帶一路」)的進程中,中國都期望引入發展中國家參與其中。

本次峰會將圍繞「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主題,以及「加強政策協調、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等重點議題展開討論。而阿里巴巴總部的所在地杭州發展經驗和遠景則能夠清晰的顯示出中國對本次G20的期待。

習近平歡迎到訪的南非總統。(路透社)

「杭州模式」或成轉型發展樣板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於中國舉辦G20峰會的致辭中如此描述這座自己曾主政的城市:「杭州是一座歷史名城,也是一座創新之城,既充滿濃郁的中華文化韻味,也擁有面向世界的寬廣視野。」此次中國特意將G20的主辦城市選址在杭州而非北京或上海,自然是期望將具有創新基因的「杭州模式」作為發展中國家城市發展以及產業轉型的「樣板間」,並與互聯網經濟一起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中加以推廣。

杭州在歷史上曾有「絲綢之府」之稱,唐代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經濟的繁榮。時至今日,取代舊時杭州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莊盛況的,是阿里巴巴所引領下的杭州互聯網電商產業鏈的興起。曾經支撐杭州產業的一縷縷絲綢,已經逐漸被這座城市中一條條光纖網線搶去了風頭。正如本屆G20峰會標誌圖所展示的圖景一樣,代表20個成員國的20條光纖組成橋形,成為資訊時代互聯互通的標誌。

金融和互聯網的結合成為當前國際經濟發展一大動力。借助跨境電商平台,傳統企業實現「買全球、賣全球」,外貿鏈更扁平化,擺脫代工和價值鏈低端的問題,有利於企業創建自主品牌。

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在GDP中佔比持續攀升,2014年達7%。中國互聯網企業市值規模迅速擴大,互聯網相關上市企業328家,市值規模達7.85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中國互聯網經濟營收規模首次突破1.1萬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更達到47.3%。跨境消費規模從2010年的20億美元大幅增長到2014年的200億美元。對於中國外貿出口而言,跨境電商能夠有效化解當前外貿企業面臨突出問題,把跨境電商打造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新的增長點,既可以開拓國際市場,又可降低成本。跨境電商通過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電商平台,有效降低國際貿易門檻。

中國跨境電商戰略 難一蹴而就

然而,任何一個經濟變革都必然有相關的利益方作為主要載體來推進,但又必須符合其他參與方的利益。如果中國要用亞投行或者阿里巴巴來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全球建設以及電子商務的全球平台,首先必須考慮中國在國家和企業兩個層面上是否能成為最大的利益獲得者;其次是其他國家的利益是否真的能夠得到體現。

對於希望借電商平台進入廣闊的中國市場的外國產品來說,電子商務聯動顯然是有吸引力的;然而目前中國的跨境電商業務呈現「出多入少」的八二比例,出口遠多過入口,這顯然只是單方面能夠化解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但是對於發達國家的吸引力顯然有限。而對於大量「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共同推進的境外投資和平台搭建則需要面臨新興市場震盪。

從另一方面來看,如何構建跨境電商信用體系,同樣成為跨境電商整合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例如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影響力主要在國內市場上,在國外認可度並不高,並不時會面對假貨爭議。如果不能在非正品和品質問題上探索出解決方案,這個難題必然持續存在。另外,電商本身也在轉型,掛靠信用度較高的零售巨頭以在管道、品質保證以及生存能力上獲得優勢成為一種轉型方向,但這會不會成為商業巨鱷們新一輪整合與壟斷,中小企走向世界的空間變相被壓縮,讓全球化再次陷入死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