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逝世|和平使者締結中美「姻緣」 卻遺留未解伊朗難題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12月30日逝世,終年100歲。回顧卡特任內有得也有失,一方面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促成兩國建交,另一方面因為伊朗人質危機觸發美伊斷交,留下一大敗筆,也將總統寶座拱手讓人。不過卸下公職的他,依然默默為和平作出貢獻,贏得別人的掌聲和尊重。

凡人總是敵不過歲月。卡特近年健康轉差,2015年發現腦部患癌,需要接受治療。當時卡特已經看淡生死,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感到放心」。四個月後,年屆90歲高齡的卡特擊退病魔。2019年3月22日,卡特甚至打破已故前總統老布殊(George W. Bush)的紀錄,成為最長壽的美國前總統。

單是在2019年,卡特已經多次出入醫院。卡特5月跌倒導致髖骨骨折,需要接受手術。10月時,卡特兩度跌倒,其中一次面部需要縫針另外一次則導致盆骨輕微骨折。11月,卡特入院接受腦部減壓手術,處理跌倒引致的腦出血。12月,卡特因為尿道感染再度住院

花生農夫搖身一變國家元首

卡特1924年於佐治亞州普萊恩斯(Plains)出生。父親是花生農夫,童年生活簡樸。父親因為癌症逝世後,卡特從七年的海軍生涯退役,返回家鄉接手家族農場生意,賺了不少錢,漸漸變得富有。

1960年代,卡特踏上從政之路,起初當選為佐治亞州參議員,之後於1970年當選州長。1976年,卡特打着「相信我」(Trust Me)的旗號成功爭取選民支持,以些微之差力壓爭取連任的福特(Gerald Ford)當選美國第39任總統,為華府帶來一股「南部微風」。

作風親民的卡特不拒泥於繁文縟節,不但堅持讓人叫他的名字Jimmy,於總統就職儀式上也和妻子羅薩琳(Rosalynn Carter)手牽手從國會山莊走到白宮。

父親是白人種族隔離主義者,母親卻於68歲的高齡加入和平隊(Peace Corps),有兩年時間於印度擔當護士的工作。至於卡特,一方面繼承母親的自由傳統,另一方面是虔誠基督徒。即使身為總統,卡特也繼續於教會教授主日學,甚至於國宴也不忘作謝飯禱。

救參行動慘烈告終 遺下最大敗筆

前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的水門事件(Watergate)為美國帶來重挫,經歷兩任共和黨總統執政後,民主黨總統卡特上任象徵一個光輝的新未來,卡特也承諾帶領國家走出水門事件的陰霾。不過,國內石油危機導致高通脹和高失業率,被迫推行緊縮政策。

四年任期間,卡特於外交方面做出過一點成績。1978年,卡特成功促使埃及和以色列簽署《戴維營協議》(Camp David Accords),正式承認以色列國。卡特也簽署《巴拿馬運河條約》(Torrijos–Carter Treaties),將巴拿馬運河歸還予巴拿馬。

只是,卡特「曾經也上到最高」,但也經歷到「逐漸滑落谷底的暗」,外交政績未能掩蓋往後爆發的更大危機。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美國支持的沙王巴列維(Shah Mohammad Reza Pahlavi)。卡特批准巴列維到美國就醫,觸動伊朗示威者情緒,引發人質危機。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被佔領,66名外交官和平民被挾持。

人質危機遲遲未能解決,卡特後來宣布與伊朗斷交,並實施貿易禁運。不過,公眾認為卡特立場不夠強硬,支持度大跌。美國政府曾嘗試救走人質,可惜行動失敗,導致八名美軍成員陣亡,更顯卡特的無能。同時間,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發起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但不成功。

外交問題成為卡特的政治包袱,間接將總統寶座拱手讓予列根(Ronald Reagan),令他當時成為1932年以來,首位連任失敗的總統。

1979年,鄧小平訪問華盛頓,與卡特簽署多項協議,展開中美關係新一頁。(Getty Images)

中美關係正常化推手 改寫兩國命運

談到卡特另一個重要的政治遺產,不得不提到任內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工作。卡特上任後,派出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和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先後出訪中國,就兩國關係正常化舉行談判。

台灣問題一直是阻礙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絆腳石。華府表示願意接受中國開出的原則後,兩國開始近半年的談判,最終達成協議,也即是後來《中美建交公報》的內容。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也同意於中美關係正常化後與台灣斷交,並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軍。兩國也確認於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並於同年3月1日起互派大使和成立大使館。

雖然美國國會通過《與台灣關係法》,並由卡特簽署,但仍無阻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應邀訪問美國。1979年1月29日,鄧小平抵達白宮,獲卡特設宴歡迎。鄧小平的歷史訪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高級別的官員訪美。雙方簽署多份合作協議,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等,展開中美關係的新一頁。

充當和平使者:戰爭永不為善

卡特或許算不上是出色的總統,但他卸任後以另一個身份參與公共事務,充當「和平使者」,似乎為他贏得更多的掌聲。

位於亞特蘭大(Atlanta)的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成為卡特調解國際衝突的基地。卡特於幕後協助中東和平進程走在正軌,並親自訪問朝鮮,遊說時任領袖金日成與韓國展開對話。他又帶領代表團於1994年前往海地談判,說服政變奪權的軍政府交出權力。另外,卡特也有份促成波斯尼亞戰爭停火,為後來簽署的和平協議奠下基礎。

2002年,卡特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對國際衝突尋找和平解決方法的努力。卡特致辭時說:「戰爭有時或者是必要之惡。但無論有多必要,戰爭永遠都是惡,永不是善。我們不會從殺害彼此的子女學懂如何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