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暫時不簽RCEP 環時:莫迪政府有雙重顧慮
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11月4日在曼谷舉行,會後的十六國領導人聯合聲明稱,RCEP的十五個成員國已結束所有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準備2020年簽署協議。
印度決定繼續談判,RCEP的十五個國家可能要在沒有印度的情況下籤署協議。
對此,中國《環球時報》11月5日評論稱,印度沒能在這次RCEP領導人會議上與其他十五個國家達成一致,這令人遺憾。在印度的政治環境下,它在這一重大決策面前的退縮應當說可以理解。
在政治層面,印度的問題在於難以形成這一重大決策的決斷力。印度國內存在各種利益集團,政黨政治與有些固化的利益格局疊加在一起,形成極強的牽制力。盛行西式選舉的國家很容易被短期利益和已有的好處綁架,改革如果有衝擊現有利益格局的風險,就會面臨很大阻力。
在經濟層面,印度很怕加入RCEP會衝擊印度國內的製造業,尤其擔心中國廉價商品的湧入。它希望RCEP的自由貿易程度低一些,給印度更多照顧。
事實上,加入RCEP對印度整體上是有利的,這種情況就猶如中國2001年加入WTO。當時中國人有種種擔心,但是事實證明,加入WTO倒逼了中國的產業進步,極大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評論認為,印度未能及時抓住一次與蓬勃發展的東亞在經濟上深度融合的機會,它也是刺激、倒逼印印度國內加快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機會。印度作為一個大國,僅僅靠內部動力走向現代化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進一步對外開放,在與外界的交往和碰撞中汲取前進的更多力量。
暫時沒有了印度,RCEP的規模會小一點,但它仍將是世界最大的自貿區之一。由於它是開放的,不排除今後印度還是會加入進來,也可能有其他國家進入RCEP。RCEP的發起者是東盟十國,它的談判過程更加公平,也更加遠離地緣政治,匯聚了各個國家實現進一步經濟發展的願望,因此它很可能極具前途。
RCEP還有一大特徵,那就是它的談判國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上有很大差異,它們能夠專注於經濟合作,談成一個龐大的自貿協定,具有重大示範意義。貿易自由化是大勢所趨,以談判的方式化解分歧,形成最大公約數,註定是未來最主流的國際關係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