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分析安倍對華哲學 釣魚台不會成為中日友好的絆腳石
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訪日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談,中日關係漸入佳境。有意見認為,中日關係的回暖,某程度上得益於兩國在處理這一關係時的「哲學」智慧。
王岐山赴日本東京出席10月22日的德仁天皇「即位禮正殿之儀」,並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與安倍晉三舉行會談。日本2020年春天將迎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中日關係逐漸回暖。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0月28日刊登了一篇《安倍首相改善中日關係的哲學是什麼?》的評論文章。
文章指出,在安倍領導的自民黨2012年奪回政權後,中日圍繞釣魚台(日方稱「尖閣諸島」)衝突不斷,關係降至冰點,關係能改善到今天這種程度,當然與中日雙方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安倍改善中日關係是有自己的哲學的,而且是很有見地的哲學。
安倍在2013年7月7日接受富士電視台採訪時對中方對中日首腦會談「提條件」提出批評,他認為「日中兩國關係密不可分,正因為存在問題,兩國才更應該進行對話」。
文章稱,安倍一貫主張「沒有前提條件的日中首腦會談」,他幾乎也不錯過任何能與習近平進行會談的機會,到目前為止,他已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10次首腦會談。
文章指出,安倍在改善中日關係中主張個別事項的對立不應該影響整體的中日間的互惠關係。
安倍在回答中日間有關釣魚台問題時曾指出:「對於我來說,即使有個別的問題,也要回歸互相控制在不影響整體關係的「戰略的互惠關係」的原點,從而推動日中關係的發展。」
文章稱,安倍這種對華關係的說法可以說是一種「哲學」,首先,越是有問題,越要不斷地進行首腦會談,不斷見面,這樣才能互相疏通看法,增進了解,解決問題。個別事項的對立不應該影響整體中日間的互惠關係的看法,是外交上的一種「俯瞰法」。
事實上,釣魚台問題並沒有真正地解決,但是中日越過這個問題加強全方位的合作,這個問題在整體的中日關係中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隨着中日整體關係的改善和擴大,釣魚台問題在整體中日關係中的位置就顯得越來越小。
對於中日關係的改善,中方似乎也有自己的一套「哲學」。
韓國《朝鮮日報》網站7月19日曾刊登一篇題為《在戰後中國對日外交戰略中值得學習的部分》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政府在對日外交的可取之處。
文章指出,中國在中日建交聲明中正式表態稱:「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請求。」中國的寬容既不是給予日本遺忘歷史免罪符的善心,也不是免費的。揹負「心靈債務」的日本,在1979年起的40年間,通過經濟合作項目,為中國提供了3.65萬億日元(1日元約合0.009美元)。以此為基礎,中國實現了超越日本的經濟崛起。中國寬容的戰爭問責方針,是確保道德上的優勢,最大限度將日本的負債意識用作外交資產的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