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文學大師漢德克奪標 曾批Bob Dylan獲獎是錯誤
諾貝爾委員會10月10日公布兩屆文學獎得主,2019年度獎項由德語界重量級作家漢德克(Peter Handke)奪得。他除了出版小說和劇作外,也是多套電影的編劇。
漢德克的作品充滿獨特氣息,但他本人同時是名富爭議的人物。他曾經批評2016年文學獎由美國歌手Bob Dylan獲得是個「巨大錯誤」,亦也被指大力支持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sevic)的極端民族主義。他更曾在接受訪問時,指應該廢除諾貝爾文學獎。
漢德克1942年出生於奧地利,擁有斯洛文尼亞血統,曾居於蘇聯佔領的東柏林地區,1961年入讀格拉茨大學(University of Graz)修讀法律,加入了大學的文學學會,並於1966發表了首部小說《大黃蜂》(Die Hornissen),而他當時只有24歲。
漢德克同年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一次文學討論會上,猛烈批評德國文學「在描述上性無能」(descriptive impotence)惹來極大迴響,有人質疑他的言論只是種「無禮的個人宣傳」。不過在3年後,即1969年他便推出了劇作《冒犯觀眾》(Offending the Audience)而聲名大噪。劇中僅以四名無名無姓的說話者,在近乎沒有佈景的互相謾罵,被形容是對傳統劇作的「大控訴」。
漢德克的作品對文學界影響深遠,包括1970年的小說《守門員的焦慮》(The Goalie's Anxiety at the Penalty Kick),1972年的《無欲的悲歌》(A Sorrow Beyond Dreams: A Life Story),1979年的《緩慢的歸鄉》(The Long Way Round)和1983年《痛苦的中國人》(Der Chinese des Schmerzes)等。他與著名德國導演文德斯(Wim Wenders)一同擔任編劇,作品包括《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和《柏林蒼穹下》(Wings of Desire)等。
他在2016年曾訪問上海,曾表明自己是名傳統和古典的作家。被問到如何看待美國歌手Bob Dylan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當時僅形容這是危險的問題。惟在往後的訪問中,漢德克談到文學危機,也提到諾貝爾評委會將獎項頒給Bob Dylan是個「巨大的錯誤」,並解釋稱「文學是閱讀的,但Bob Dylan是不能被閱讀的」。他認同Bob Dylan是名偉大的人物,但他的詞失去了音樂卻什麼都不是,認為將文學獎頒給他的意義不大。
我行我素的漢德克也對於獎項有種「特殊」的看法,例如他2014年接受奧地利報章《每周新聞》(Die Presse)指,應該廢除諾貝爾文學獎,他稱該獎項能吸引「六頁報紙的注意」,但「錯誤地規範了文學」。
1990年代,隨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南斯拉夫戰爭等事件,漢德克的作品如《去往第九王國》(The Dreamer's Farewell to the Ninth Country)和《形同陌路的時刻》(The Hour We Knew Nothing of Each Other)等也充滿戰爭和人性的現實。
不過漢德克1996年發表的遊記《給塞爾維亞的正義》(A Journey to the Rivers: Justice for Serbia),讓他成為眾矢之的,並被指支持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發動的戰爭。他不顧各方批評,否認塞軍在戰爭中進行過大屠殺,又以退回獎項方式抗議北約(NATO)空襲等,並發表以南斯拉夫戰爭為背景的劇作《獨木舟之行》(Voyage by Dugout)。
漢德克2006年出席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的喪禮,並宣稱「我雖然不知道真相,但我看我聽我感受,我記得。所以我今在這裏,靠近南斯拉夫,靠近米洛舍維奇」,暗示支持有「巴爾幹屠夫」之稱的米洛舍維奇。事件再次惹來媒體攻擊,德國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市政府更拒絕支付授予他5萬歐元的「海涅獎」(Heinrich Heine Prize)獎金。漢德克當時堅持立場並拒絕提名,更建議將獎金捐予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