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迎接首位到訪的歐洲領袖、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之際,紐約聯合國總部則在2月24日「俄烏戰爭三周年」的時機進行了三次投票,兩次在聯合國大會,一次在安理會。美國完全站到了俄羅斯那一邊,不只在大會上投票反對批評俄羅斯入侵、要求俄羅斯即時撤軍的烏克蘭決議,更在安理會上不顧5個歐洲國家的反對與中、俄聯手通過了簡單要求「俄烏衝突」(不稱入侵或戰爭)儘快結束的決議。
對於特朗普政府的轉向,聯合國的官方新聞稿也稱這「標誌着……美國立場的重大轉變」。
在過去的周末,美國曾遊說阻止烏克蘭在聯合國大會提出決議,但未有成事。烏克蘭的決議將戰爭形容為「俄羅斯的入侵」,要求俄羅斯無條件即時撤軍,對朝鮮人員參戰表示憂慮,而且強調要對在烏克蘭犯下罪行的人士追究責任。
這種提法過去可算是西方國家和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會投票表個態支持的例行公事,但這一次美國卻聯手俄羅斯反對。最終烏克蘭的決議以93票贊成、18票反對、65票棄權獲得大會通過。反對的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白羅斯、匈牙利、以色列、朝鮮,以及好幾個明顯是受俄羅斯影響的非洲國家或受美國影響的島國或拉美國家。連中國、印度等國也只投了棄權。
2月24日,美國和俄羅斯聯手反對烏克蘭提出的「Advancing a comprehensive, just and lasting peace in Ukraine」(推進烏克蘭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決議。(Reuters) 為了同烏克蘭的決議針鋒相對,美國自己也提了一個只有三段文字的簡單決議,只要求終止衝突達至和平,並沒有將戰爭責任歸咎俄羅斯,也沒有提到烏克蘭領土完整。
在聯合國大會上,俄羅斯和歐盟都對美國決議提出修訂,俄羅斯要求加入「應對戰爭根本原因」等文句,歐盟則把烏克蘭協議的部份內容要求加入,當中包括和平要符合聯合國憲章等,最後俄羅斯的修訂被否決(31贊成、71反對、59棄權),歐盟的修訂獲通過(60贊成、18反對、81棄棄),被歐盟修訂過的美國決議以93贊成、8反對、73棄權獲得通過。
雖然支持烏克蘭決議的國家數目較以往類似決議的數目為低,但這依然是美國的外交挫敗。
2月24日,美國署理駐聯合國大使Dorothy Camille Shea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Reuters) 不過,在只有15個成員國的聯合國安理會,美國的同一個決議就獲得了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10個國家支持而獲得通過,英國、法國、丹麥、希臘和斯洛文尼亞5國都棄權。這些歐洲國家曾經試圖提出對烏克蘭有利的修訂,但美國一一拒絕接受。由於本周馬克龍和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都先後訪美,為免同特朗普政府撕破臉,作為常任理事國的英國和法國都沒有使用它們的否決權來反對美國的決議。
俄烏戰爭爆發之後,聯合國安理會在很多熱點問題上都呈現分裂,特別是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對立。如今,在特朗普的主導之下,西方陣營內部卻出現分裂,美國背棄歐洲傳統盟友同中俄站在一起。
對於特朗普這種背棄盟友的做法,外界都大惑不解。
圖為2025年2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與到訪華府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會面後,共同會見記者。(Reuters) 相較之下,特朗普「拋棄烏克蘭」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特朗普陣營強調要對付中國,不能被俄烏戰爭抽調資源,而且同俄羅斯改善關係也可以嘗試來一個「逆向基辛格」般的「聯俄制中」。
然而,「拋棄烏克蘭」並不等於要「拋棄歐洲」「破壞北約」。特朗普縱容馬斯克(Elon Musk)、萬斯(J.D. Vance)等人干預歐洲國家內政或選舉是不必要的。特朗普自己沒有必要炒作美國援烏比歐洲多三倍、歐洲給的都只是貸款之類的虛假資訊來貶低歐洲。萬斯也沒有必要公開提出美軍從德國撤出,破壞北約聯防條款的威信。
畢竟,如果特朗普要搞的是中美競爭,失去歐洲盟友又有什麼好處?
而月,普京也知道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實力的一大基礎就是它和中國的緊密關係。普京和習近平在2月24日的通話就證明了這一點。美國無論如何拉攏俄羅斯,也不會達至「聯俄制中」之效。
2025年2月14日,德國慕尼黑,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在慕尼黑安全會議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MSC) 上發表演說。其間他表示他認為歐洲的威脅不在俄羅斯而在內部對於言論自由的壓抑。(Reuters) 像《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Gideon Rachman等分析人士,以至部份歐洲主要官員則認為,特朗普根本就是反對歐洲所代表的自由民主,不只在國內集權,也試圖在國際社會推向弱食強食的叢林法則,甚至是中美俄共管世界、劃分勢力範圍之類的G3設想(G3即是中美俄三大國)。
在烏克蘭的問題上,特朗普經常說如果他當時是總統,戰爭就不會發生。從今天特朗普幾乎全面站到俄羅斯立場的角度回來再看,特朗普此話不假。如果當時美國一開始就同意俄羅斯的要求,包括停止北約東擴,甚至是從1997年後才加入北約的東歐國家撤軍,變相承認俄羅斯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這場戰爭確實很可能不會發生。
這種邏輯確實有幾分將歐洲或東歐「劃歸」俄羅斯的意味。
不過,俄羅斯雖然有大量傳承自前蘇聯的核武,但俄羅斯並沒有足夠的國力在歐洲「稱霸」。
2025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郊外的官邸與官媒克里姆林宮電視台記者交談。(Reuters) 歐盟加上英國,再加上其他認同歐盟價值的歐洲國家,本身已經有可觀的實力。它們的整體經濟規模已是俄羅斯的十幾倍,人口也是俄羅斯的三、四倍。而且,歐洲自己也有英、法兩個核武國家,雖然他們沒有破壞力有限的戰術核武,但依然有同敵國同歸於盡的戰略核武。
如果歐洲不是在國防上太習慣依賴美國,而有獨立的統一國防政策的話,俄羅斯很難會是歐洲的對手。
與其說特朗普是想要建立中美俄的G3格局,不如說特朗普其實是要營造出一種G3格局的「幻覺」來討好一下普京,背後並沒有什麼長遠地緣政治戰略可言。
2025年2月8日,克里米亞雅爾塔Livadia公園的一家藝術畫廊,一幅描繪美國總統特朗普、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1945年雅爾塔會議 2.0」繪畫。(Reuters) 那麼特朗普「拋棄烏克蘭」「壓制歐洲」「破壞北約」背後的戰略考量是什麼?
也許答案是沒有什麼。特朗普真的認為烏克蘭和歐洲佔了美國便宜,因此就算是要拋棄烏克蘭也要迫烏克蘭交出礦產資源,也同時以不同方式表明美國未來不會盡力保護歐洲的安全。
同俄羅斯改善關係亦確實有與戰略無關的實質利益可圖。例如,在油價控制的問題上,美俄可以合作。媒體報道早前美俄在沙特的烏克蘭問題談判中,俄方代表就向美國交出了一份美國企業可能得到什麼利益之類的清單。2月24日,普京自己接受訪問時除了提到美國企業投資俄羅斯天然資源賺錢之外,還表示這包括了俄羅斯控制的烏克蘭領土。
而且,在烏克蘭停火的問題上,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施壓烏克蘭接受俄羅斯的條件。就算停火不能變成終戰,特朗普也可以向國內選民邀功,表明達成了百日內達至和平的承諾。
對於特朗普的外交決定施以地緣戰略解讀,也許是行不通的。沒有地緣戰略,也許就是特朗普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