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丹麥吳亮星」引發的豬肉政治
丹麥中部一個城市蘭德斯(Randers)近日因豬肉丸而鬧得熱哄哄,到底這種號稱「丹麥飲食文化精髓」的肉丸如何受到政客騎劫而成為本土與外來文化之爭?
早於2013年丹麥已就豬肉丸的問題引起一陣紛爭,當時有幼稚園因穆斯林小童拒絕食用而停止再供應豬肉,連丹麥當時的總理亦開腔指「應繼續供應豬肉,因豬肉是丹麥傳統料理之一」。3年後的今天,難民蜂擁投向北歐地方尋求庇護,再令到排外和恐回情緒升溫。該國蘭德斯市議會本周通過的一條新指引,規定托兒所等市立機關必須提供豬肉,並提出「丹麥飲食文化作為供餐重點,包括平均供應豬肉和其他食物」,引起民眾激烈討論。
今次風波要說回本月初,丹麥移民大臣斯陶貝格(Inger Støjberg)在一公開辯論場合上說的一番話。斯陶貝格引述她一對夫婦朋友,指他們將女兒送到奧爾堡市(Aalborg)一間托兒所後,驚訝地發現該托兒雖以「多元文化」之名,卻不讓孩子的午餐出現豬肉。托兒所指這是對穆斯林小童的尊重,夫婦二人知悉後,立即讓女兒退學。他們的憤怒可以理解,因為穆斯林有不吃豬肉的自由,但怎麼可以取走其他人吃豬肉的自由呢?這不是活生生的逆向歧視嗎?
市議會揭斯陶貝格說法非事實
媒體馬上就事件聯絡奧爾堡市議會,不過得出的答案卻是「我們遵循丹麥衛生處的規定,沒有理由在市立機關禁止豬肉。可能有不同的食物提供,但沒有禁止任何食物。」
斯陶貝格上周出來澄清,原來她只是「聽老朋友講」,整件事純屬虛構。「我沒有理由質疑我所聽回來的故事的真實性,這件事是出自一些我很信得過的朋友的口中」。因「聽老朋友講」而成「丹麥女版吳亮星」的斯陶貝格今次是否無心之失,實在無從稽考,但她之後表示後悔,並指日後將再次確認事實真相才公之於眾。
不過,她這個聽回來的故事已旋即被其他政客騎劫,以製造恐回排外的情緒。右翼政客大舉「豬肉丸是丹麥本土文化」,攻擊丹麥人內心深處最害怕成真的一點--「丹麥文化脆弱得能輕易被穆斯林文化蠶食吞噬」。反移民的右翼政黨人民黨主席達爾(Kristian Thulesen Dahl)指出「丹麥是個美好的國家⋯⋯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夠繼續擁有這樣的國家。」,暗示外來文化的入對丹麥來說是個重大的威脅。
儘管斯陶貝格已承認自己是誤傳謠言,但右翼人民黨早已動議強制公營機構必須提供豬肉製品,蘭德斯市議會更於本周一(18日),以16比15的窄比例票數通過議案。
在安全感的驅使下,人類很容易會出現排外情緒,這是能夠理解的。但面對外來文化時,是否就要不問情由地以保護本土文化為名而排外?
在大量難民湧入下,丹麥國民早已對此現象感到躁動不安。近月已實施多種不同的措施,阻止難民再湧入國內。例如於邊境架起鐵絲網牆,防止難民偷渡。身為移民大臣的斯陶貝格上周亦宣佈計劃,指若難民身上有多於1450美元的資產,就必須充公,指「你要自己養活自己」。計劃日前被聯合國炮轟丹麥「公然侮辱人類尊嚴」。
穆斯林這個族群很微妙,他們擁有虔誠的態度以及封閉卻又堅固的文化。大部分丹麥人感到難以將穆斯林的文化融入自己的社會中。人民黨利用的正是這種恐懼,再巧妙地將視線轉移到控訴「穆斯林逆向歧視本地人」。本土文化固然要保護,若今天丹麥的穆斯林族群要求,其他人亦不可食用其宗教不允許的豬肉,市議會推出這種新規定,是無可厚非。但今次是就着一個「吳亮星式」的錯誤情報,意圖誤導大眾,社會出現了丹麥文化正被穆斯林文化吞沒的情況,只是單純的被害妄想症。豬肉丸慘遭騎劫,穆斯林今次「躺著也中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