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朝】新華社:建交70年重要節點 兩國關係里程碑

【習近平訪朝】新華社:建交70年重要節點 兩國關係里程碑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新華社》發表文章,形容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朝鮮進行國事訪問,是中朝建交70年的重要節點,成為兩國關係交往史上重要里程碑。

文章指出在兩天近30小時的訪問中,兩國領導人共同出席11場活動。透過深入交流,進動兩國傳統友誼及合作。文章引述習近平表示,這次訪問朝鮮:「是為鞏固中朝傳統友誼、開闢中朝關係美好未來而來。」「為推動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實現地區長治久安和發展繁榮。」

習近平表示,「中國支持朝鮮堅持半島無核化方向、支持北南持續改善關係、支持朝美舉行首腦會晤並取得成果,及支持有關方通過對話解決各自合理關切。」

習近平亦重申,「政治解決朝鮮半島問題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要繼續高舉和平對話旗幟,為實現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華社)

時隔7年的民營企業座談會:90後坐「C位」 賣貨的要讓位了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2月17日,中國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強等國家領導人會見在各行各業具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這是自2018年以後,習近平第二次出席以民營企業家為主的座談會。

在關注座談會聊了什麼之前,所有人更好奇「誰參加了?」「誰坐哪裡?」「誰發言?」,畢竟這些細節往往藏著更有趣的信號。一張新華社發布的座談會照片,便率先點燃了所有人的討論熱情。大家靠著「後腦勺」分辨各位參會大佬時,一個年輕背影竟在一群大佬之間「C位」亮相,引發話題討論。

新華社的現場圖一出,許多人開始靠「後腦勺」分辨各位參會大佬,一個正對著習近平的年輕身影竟在一群大佬之間「C位」亮相。

80、90後正式崛起:中國新生代企業家站上「舞台中央」

17日晚間的央視新聞為大家揭開謎底。

「C位」年輕人正是宇樹科技創始人——「90後」的王興興。2025年央視蛇年春晚上,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帶來「秧Bot」節目,機器人穿着紅馬甲扭起秧歌跳起舞,瞬間成為全民討論焦點。二月還未過,轉頭,王興興又成為這場國家級民營企業座談會的中心位置,並成為6個發言企業家之一。

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央視春晚上演扭秧歌。

除王興興外,參會陣容中,華為的任正非穩坐中間位置,以他為代表的硬核製造業領域的負責人們,如比亞迪王傳福、寧德時代曾毓群、小米的雷軍等,依舊是重量級存在。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馬化騰,以及美團董事長王興等靠著平台經濟發家的互聯網巨頭們也列席前排。

引發全球轟動的DeepSeek的創始人——「80後」梁文鋒則坐在馬化騰旁邊,這也是他繼上次出席總理李強主持的座談會後,再次列席如此重要的座談會。

「90後」的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中間)在座談會上「C位」亮相,並作為代表發言。
DeepSeek的創始人——「80後」的梁文鋒則坐在馬化騰旁邊。

王興興和梁文峰,兩個年輕人是這場會議的最大亮點,他們代表的不僅是各自的科技企業,而是中國新生代企業家正站上「舞台中央」。80後、90後正在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主力軍,這些人不再是簡單的「商人」,而是技術宅、工程師出身,從0到1,將用最單純的技術,直接挑戰歐美科技巨頭。

馬雲現身受關注 平台經濟治理結束?

時隔7年再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受到海內外媒體。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當內媒都將關注點放在2個年輕人身上時,對中國政治經濟動向無比敏感的外媒們,卻十分「老派」地將注意力放在「馬雲現身」上。

馬雲現身螞蟻集團20周年談AI。

其實外媒這麼關注馬雲也不難理解,甚至可以說「馬雲現身」就是送給外媒的頭條。

2021年中國對平台經濟「開刀」,第一個「中招」的就是馬雲的阿里巴巴,這也導致了馬雲從此淡出公眾視野。但要注意,自2019年起,馬雲就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2023年開始亦不再實控螞蟻集團,給外界的感覺是幾乎完全不再管理集團事務。

而最近1年,馬雲開始偶爾出現在阿里巴巴的辦公園區,2日前更到長沙盒馬門店視察。這次出席座談會,雖然他座位靠邊亦無發言,甚至連內媒的報道都非常少,但能夠出席這麼重要高規格的座談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中國對平台經濟大刀闊斧的治理已經結束。

除了馬雲以外,當年因《反壟斷法》被罰的騰訊(馬化騰)、美團(王興)這些互聯網巨頭們亦出席座談會也表明,這一輪平台經濟治理期已結束,政府依然認可他們的價值,他們的創造的成果亦依舊是中國科技漂亮的成績單之一。尤其是,這些互聯網企業都在積極研發AI,騰訊更是直接接入DeepSeek,還引發一波股票暴漲。

百度CEO李彥宏表示,AI在未來40年內會重塑諸多行業的程序。(新華社)

不過,令人唏噓的是當年的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如今只剩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已經沒進這個會議圈。而且,60歲的馬雲老了,以阿里巴巴為引領的中國平台經濟正在退居二線。雖然互聯網企業努力轉型、佈局AI,但在如今以「智能化」為核心競爭的世界賽場上,能夠用硬實力技術打破外國封鎖,直接影響未來世界產業格局的中國科技企業,才能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新引擎,引領下一輪浪潮。

造東西的上桌 賣貨的讓位

座談會上發言的6位企業家中,沒有一位來自互聯網——
任正非(華為):通信技術的霸主,以企業之力與美國硬碰硬扛過技術封鎖;
王傳福(比亞迪):中國新能源汽車領軍人物,堪稱讓馬斯克的Tesla也會忌憚的人物;
雷軍(小米):從智能手機到智能家電再到智能電動車,成功完成產品轉型升級;
王興興(宇樹科技):90後科技新貴,春晚扭秧歌火遍全球,中國機器人技術的未來;
劉永好(新希望):農業、食品巨頭,掌握糧食安全和傳統農業產業升級
虞仁榮(韋爾半導體):推動「中國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角色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硬核科技派」,含義亦很明顯:座談會的重心早已不再聚焦平台經濟,而是轉向高端製造與科技創興,背後的戰略意圖不言而喻:從5G/6G、新能源電動車、半導體、人工智能、機器人,再到農業安全,這些企業家所代表的產業,正是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領域,構成了中國未來經濟的戰略支柱。

如果說20年前,中國互聯網企業靠的是「流量變現」和商業模式創新,但這次座談會後更確認了一個徹底轉變的風向——賣貨的要讓位給造東西的了。再直白點便是,未來的競爭不再是誰的流量更高、話題更爆,而是誰能真正造出具有硬核科技的產品。

大白話的背後,是更深刻的產業革命:從商業模式創新轉向技術底層突破。這不僅是中國經濟的升級,更是全球產業鏈的重新洗牌。

就連Tesla的馬斯克也忍不住要誇「中國電動車競爭力太強了」;DeepSeek橫空出世後,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也不得不說一句,「OpenAI的領先優勢有所減弱」。雖然在光刻技術上,中國受到出口管制,但荷蘭光刻巨頭阿麥斯(ASML)的CEO Peter Wennink又擔憂又堅信地認為,出口管制將加快中國的自主研發,「15年內他們將做出所有東西」。

2025年1月27日,圖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 和美國人工智能企業OpenAI的標誌。(Reuters)

從「第四次工業革命」到「第五次」,中國要主導?

如果說90年代的互聯網革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那麼這次座談會釋放的信號,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經濟未來的主力軍——硬核科技企業,也將把中國推向「第五次工業革命」的主舞台?我們回看歷史,每一次的工業革命的主導者,最終都成了全球老大。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時代,帶來的是英國崛起,成為全球工業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電氣化與自動化,美國接棒英國,直接晉級超級大國地位。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已經很強的美國繼續領跑全球,美國科技巨頭主宰世界產業。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互聯網+智能化中國終於冒頭,平台經濟崛起搭上快車,開始重塑全球互聯網格局。

而現在,從華為今年2月正式發佈全球首個5.5G智能核心網解決方案,到比亞迪2024年蟬聯全球新能源市場銷量冠軍,再到DeepSeek的AI技術緊追ChatGPT,再到宇樹科技的機器人技術引領全球,中國的科技創新已經不再只是「跟跑者」,而是宣告將主導部分核心領域的發展。這場座談會就是一個關鍵信號:中國將不再只是追趕,而要在第五次工業革命中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國進民退?高手還是在民間!

2018年,召開第一次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時,輿論對於「國進民退」(國企進,民企退)的討論度非常高,但座談會上,高層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市場穩定增強信心。

這次座談會,除了「馬雲現身」外,外媒的報道又再一次引發關於「國進民退」的討論,認為這是「高層政策轉向」。但其實不論是2018年還是現在,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態度始終如一,這次座談會更進一步強調了「兩個毫不動搖」,民營企業依然是「自己人」。

且回顧中國民營企業家,不論是互聯網時代的「大佬級別」選手馬雲、馬化騰,還是現在的科技新貴王興興、梁文峰,他們都有共同特點,都是白手起家的技術流派,崛起並非依賴資本泡沫。中國經濟靠的從來都是「高手在民間」的野生力量,而這一點中國政府非常清楚。所以這場座談會,不僅是提振民營企業家和民營經濟的信心,更是讓普通民眾看到,中國的市場經濟依然充滿活力,真正的機會仍然屬於敢闖敢拼的人。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