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香港捲入中美貿易戰 美媒:特朗普應發聲

撰文:吳迪 許懿安
出版:更新:

香港特區政府修訂《逃犯條例》的爭議蔓延至國際層面,美國傳媒連日來跟進報道。
報道普遍提到,香港爆發大型示威,正值中美貿易戰局勢仍未明朗之際,兩者關係互相緊扣。
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開腔談到修例問題,歐美各大自由派媒體仍認為他未有肩負起應有責任,為自由世界發聲,指責特朗普如此下去只會任由中國繼續擴張。
各媒體各抒己見之同時,亦突顯其對中國一貫的認知。

《華爾街日報》:特朗普發聲或有助中美貿易談判

社評認為,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以來,中國局勢穩定,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經濟改革上,甚至放鬆政治控制。但在過去10年,尤其是習近平上台後,中國重新控制政治和人民生活。香港正在步上新疆的後塵,也反映習近平政權會背棄國際承諾。習近平之所以高壓管治香港,是因為他能這樣做,也因為他認為毋須付上代價。

世界在關注香港人方面有虧欠。社評指,特朗普就香港的情況說實話不會危害中美貿易協議,反而有機會藉宣稱中國未有遵守《中英聯合聲明》,而得到好的協議。習近平透過縮窄各地民主自治政府的空間,擴大中國的影響力,美國總統的職責就是要推倒並擴大自由的範圍。

《華爾街日報》此番評論在批評特朗普的同時,亦反映出各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近年政治發展的一貫認知,譬如認定「新疆再教育營」類同「集中營」,是為了管控人口,對其提供職業培訓、防止宗教極端化惡化等作用避而不談;也譬如認定中國政壇近年來的政治集權趨勢是源於「習近平追求個人權力」,至於中國民眾對自己國家在經歷關鍵轉折階段時需要特殊手段的共識,各媒體亦避而不談,並否定中共「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

《紐約時報》:西方國家未挺身而出 習近平將能肆意處置

另一方面,專欄作家斯蒂芬斯(Bret Stephens)在《紐約時報》發表以《香港和自由的未來》為題的文章,指香港就如當年的小西德一樣,單單以自由社會的存在,協助推翻東德領袖昂納克(Erich Honecker)的政權。1980年代,自由世界在政治上團結,深信自由民主價值,也不怕挺身而出。美國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就曾直指前蘇聯是「現代世界邪惡的焦點」。

如今特朗普卻以「相信香港和中國有能力解決問題」輕輕帶過,原因是他認為這是中國本地事務,即使北京違反《中英聯合聲明》,這也是別人的事。評論認為,這代表習近平能夠隨意解決香港示威者,而毋須顧及外來後果。不過港人也不應放棄希望,即使民主將不時受到衝擊,但民主可貴之處就是能夠將不滿化為支持民主的動力。

與各自由派媒體的論點類似,斯蒂芬斯先生的觀點一方面亦突顯了他是從「兩制」原則理解中港關係,對「一國」原則或理解有限或選擇忽視,以至於認定北京方面違反《中英聯合聲明》。

與此同時,該類論點也反應出自由派人士當中較為普遍的認知,包括「認定香港政府力推修例是為了應承北京的命令」,將北京方面對港府完善特區法令的「支持」理解為「指示」。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中國經濟受壓 示威或進一步拖累

另一方面,諸如CNN等媒體則着眼於經濟角度,認為習近平上台以來積聚龐大權力,如今面對經濟疲弱,加上中美貿易糾紛,他亦承受着壓力要兌現權力伴隨的承諾。

CNN援引專家指,北京不想被外界視為在《逃犯條例》上讓步,但亦承擔不起嚴重鎮壓而來的後果。這個兩難境地,令向來直截了當的習近平政府只剩下狹窄的出路,以避免局勢升級。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林和立指,在中國經濟面臨壓力之際,北京擔心示威會拖累中國。

與世界主流媒體的認知類似,CNN亦認定「《逃犯條例》是北京主導,並指示港府修例」,否則也不會有「北京需要承擔鎮壓後果」等推論。除此之外,CNN的觀點也挑明了一個可能,也即美國政府會將香港問題當做中美糾紛中的籌碼及工具。

不過,若說修例危機將影響中美糾紛,這還上有可能,那麼所謂「會進一步拖累中國經濟」的說法,則未免有些多慮。

中西觀點分歧的兩個原因

事實上,歐美各主流媒體在針對此次《逃犯條例》一事上的報道,之所以會產生巨大質疑,主要是在於兩個因素:

其一,西方包括內地及香港很多人士對「一國兩制」的認知。自該方案提出三十多年來,人們很容易理解何謂「兩制」,亦全都理解何謂「一國」,但對「一國兩制」如何兼容卻一直存在迷惑。正因如此,在此次事件上,各媒體才會主觀認為「港府是按照北京指示推行修例」。事實上,在中國的政治話語習慣下,「北京支持港府修例」的意義是「北京被動地支持港府主動修例」。當然,這是兩種全然不同的認知體系,相互了解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這也牽引到中西觀點有巨大分歧的第二個因素:意識形態。此次反《逃犯條例》事件實際上是起源於意識形態。在反對修例的聲音中,不乏有人認為這是「自由民主」與「威權專制」的抗爭。而一旦將這個完善司法引渡體系的問題上升到這個意識形態高度,也就難免夾雜各種累積情緒,最終愈演愈烈,造成嚴重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