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反衛星導彈測試涉「太空武器化」備受爭議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周三(27日)宣示國力,指印度當日成功試射反衛星導彈,在3分鐘內摧毀一枚低軌道衛星。
莫迪稱,印度是繼美國、俄羅斯及中國之後,第4個展示這種能力的國家,並指印度已成為太空強國。
這種武器可以攻擊敵方衛星,令其失效或干擾訊號,甚至有助攔截彈道導彈。由於1967年國際簽署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禁止太空武器化,故此反衛星測試一向十分具爭議。
美蘇競賽
美國在1959年首度進行反衛星測試,當時名為「勇士」(Bold Orion)的導彈由一架轟炸機發射升空,飛至十分接近探索者6號(Explorer 6)衛星。如果導彈配備彈頭,就足以摧毀衛星。
蘇聯(Soviet Union)也在同期進行類似測試,非政府組織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指出,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蘇聯測試一種可以在軌道上發射的武器,它能接近敵方衛星並用炸藥將其摧毀。
1985年美國繼續從F-15戰機試射ASM-135導彈,並擊毀一枚美國衛星。惟其後20多年,全球再沒有國家進行反衛星測試。
太空垃圾
中國繼美、蘇之後,2007年亦加入反衛星軍事試驗的行列,從地面發射導彈擊碎已退役的氣象衛星「風雲1C」。光是這次試驗造成的碎片,就令可追蹤的太空碎片數量增加了四分之一。中國被指造成太空污染。
安全世界基金會(Secure World Foundation)指出,這項測試造成史上最大的軌道碎片雲,產生超過3000件殘骸、滯留在軌道,原因是這次摧毀衛星是在逾800公里外發生,碎片因此停留在軌道,變相成為太空垃圾。
美國在2008年亦再進行測試,但相對未有產生大量軌道碎片。衛星所處位置較低,大部分碎片都跌落地球並燒毀。
11年後的2019年,印度亦擠身反衛星技術大國。印度外交部在聲明中強調,這次測試是在大氣層進行,確保不會在太空中留下衛星殘駭。
▼印度亞洲新聞國際通訊社(ANI)發布據稱是印度反衛星導彈升空的畫面,並引述政府消息指,導彈是於3月27日上午11時16分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Orissa)錢迪普爾(Chandipur)綜合試射場發射升空。
太空武器化
衛星除了可以用以導航及通訊之外,還能用來導引導彈武器。擁有反衛星導彈能力,意味足以破壞另一個國家的關鍵基礎設施,甚至使其武器報廢。由於《外太空條約》禁止太空武器化,莫迪在宣布有關消息時亦強調,測試僅為「防衛作用」,而且並沒有違反任何國際法。
莫迪表示,印度發展這項技術不是針對任何國家,強調印度一直反對太空武器化,周三的測試不會改變這立場。外交部亦稱無意加入太空軍備競賽。不過路透社分析指,近期與印度關係惡化的巴基斯坦及中國都可能視之為威脅。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