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選】巴育連任勝算高 修憲+選舉制度「神助攻」

【泰國大選】巴育連任勝算高 修憲+選舉制度「神助攻」
撰文:歐敬洛 許懿安 洪怡霖
出版:更新:

泰國大選在周日(24日)舉行,投票已在同日下午結束。選舉初步結果原料於當晚公布,惟選委會一再延遲,由周一(25日)早上延至同日下午,亦未有解釋為何。截至香港時間周一早上10時,93%的選票已點算,最終點票結果預料在下午發表。《曼谷郵報》報道,提名總理巴育競選連任的公民力量黨取得117席、為泰黨暫時取得下議院135席,未來前進黨則取得80席。公民力量黨取得的議席數目不及為泰黨,然而根據國家2017年經修訂的憲法,巴育很大機會可連任總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泰國大選制度到底是怎樣的?

泰國大選:根據現時已知結果,由支持總理巴育連任的公民力量黨取得最多票數,為768萬票;較721萬票的為泰黨高,這意味公民力量黨能在比例分配的議席上較為泰黨佔優。圖為負責選舉事務的職員們3月24日在點票期間展示一張選票。(路透社)
泰國大選:根據現時已知結果,由支持總理巴育連任的公民力量黨取得最多票數,為768萬票;較721萬票的為泰黨高,這意味公民力量黨能在比例分配的議席上較為泰黨佔優。圖為負責選舉事務的職員們3月24日在點票期間展示一張選票。(路透社)

修憲更改選舉制度​「神助攻」

泰國實行內閣制,但經2017年修憲後,總理產生方法經國會上下議院共同投票選出。該國會先進行500席的下議院選舉,而新任下院議員,會連同軍方的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NCPO)指派的250名上議院議員,選出新一屆總理。

總理人選是經上、下議院合計750名議員投票產生。各黨會分別推舉候選人,交上、下議院議員投票,獲得過半數支持者,便是新任總理。政黨想確保其推舉的人選成為國家領導人的話,需取得國會最少376席。

根據經修改的憲法,上議院由一半委任改變成全員委任制,而且軍方派別除下議院中百多席,還有預期軍方委任的上議院250名議員幾乎會將選票全投巴育,故此這位現任總統很有可能順利連任。

泰國大選:巴育實際只需在下議院取得126席,連同上議院全員贊成就能成功連任。其他黨派則需要贏得376席,撤底控制下議院才能力排眾議,讓黨內候選人成為總理。圖為巴育3月24日在曼谷一個票站投票。(路透社)

更改選舉制對大型政黨不利

在新選舉制度下,對為泰黨這類大型政黨不利。軍政府為阻止為泰黨取得政權,更改在這次大選規則,由並立制(混合名額多數制)改為經聯立制改良的「分配式混合制」。

所謂分配式混合制,是讓選民投票選出選區候選人,以相對多數決定350個選區席次,再依各黨在全國的總得票率分配150席政黨名單席次。因此選民只會有一張選票,投的亦是候選人而非政黨。這制度美其名是「鼓勵人民選人不選黨」,但因泰國實行內閣制,實際運作的是政黨政治,每個選區各政黨議席有限,失去政黨票對大型政黨不利,但對公民力量這類中小型政黨則有利。

為應對新制度各大型政黨亦只好分散投資,把政黨拆散成不同小型政黨,如同「分身」一般創造更多候選人。以為泰黨為例這次就分拆為泰黨、為公黨、為國黨、和早前被取締的泰護國黨,企圖在選區配票上取得成功,以集合更多票數取得總得票率優勢獲得政黨名單席次。這種策略在泰國被稱為「แยกกันเดิน ร่วมกันตี」,意思是「分開走、一起打」。

但即使如此或許能爭取更多席數,也沒法改變上述公民力量黨只需取得少量席數就能成功讓巴育連任的情況。

泰國2014年軍事政變

泰國經歷多次軍事政變,包括最近2014年的軍事政變。2014年支持及反政府的示威者衝突不斷,令國家陷入混亂。以陸軍總司令巴育為首的軍方決定發動政變,迫使泰國前總理英祿下台,以「恢復國家秩序」。

泰國大選:前總理英祿(Yingluck Shinawatra)3月22日抵港出席兄長他信幼女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的婚禮。(美聯社)

軍事政變後巴育成立軍政府,臨時管治泰國。巴育最初承諾會盡快舉行大選,還政於民。但之後因各種理由,包括泰王普密蓬在2016年駕崩,導致大選一拖再拖。

44個政黨 68名候選人

根據2017年修憲規定,泰國總理不再需要來自國會議員,所有非國會議員只要合乎資格都可成為總理候選人。同一政黨最多可推舉3人,因此今次大選共有44個大小政黨,共推舉68名候選人競逐總理寶座。

為泰黨(他信/紅衫軍)

為泰黨是泰國最大政黨,亦是這次的大選焦點。儘管前總理他信及其胞妹,前總理英祿已流亡海外,但影響力依然。根據最新民意調查,為泰黨的支持率較其他主要政黨高。

他信支持者主要集中在鄉村、泰國北部等的基層社區,因支持者集會時一般穿紅色外衣,因此亦稱之為「紅衫軍」。

泰國大選:流亡海外的泰國前總理他信3月22日抵港出席幼女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的婚禮。(美聯社)

公民力量黨(巴育/軍政府)

巴育在這次大選中亦成為總理候選人。泰國軍政府部分平民閣員在2018年3月成立公民力量黨。巴育雖並非公民力量黨成員,但經公民力量黨卻推舉連任,因此公民力量黨可視為現屆軍政府的代表。

公民力量黨支持率現時維持第二或第三的位置,僅次於為泰黨,與泰國民主黨相約。

泰國民主黨(阿披實/黃衫軍)

泰國民主黨是泰國現時第二大政黨,民主黨支持主要來自城市、商人及知識份子,因過去活動均會穿上黃色外衣,因此亦稱之為「黃衫軍」。

民主黨推舉前總理阿披實再度角逐總理,整體支持率低於為泰黨,與公民力量黨相約。

泰國大選:事前稱無法取得100席就辭職的民主黨黨魁兼前總理阿披實,已在稍早時間宣佈為選舉失利負責,決定辭去黨代表職務。圖為他3月24日在曼谷投票。(美聯社)

未來前進黨(塔納通)

未來前進黨是2018年新創的政黨,現成為第四股重要勢力。政黨由39歲的塔納通(Thanathorn Juangroongruangkit)成立,他兼任該黨黨魁。塔納通父親是知名泰國高峰集團(Thai Summit Group)執行長,而塔納通本人亦曾是該集團的副董事。

未來前進黨提出積極改革,創造泰國新未來,並以年輕的塔納通形象吸引年輕選民支持。若塔納通成功當選,他將成為泰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理。未來前進黨支持率較其他3黨低。

泰國大選:未來前進黨黨魁塔納通(Thanathorn Juangroongruangkit)3月24日出席在曼谷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美聯社)

正在加載